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今天的合作对接,不仅是为株洲中小企业与湖南铁路科技职院搭建了一个合作对接的良好平台,更是为全省推进产教融合、技术成果转化等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近日,在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服务的“三高四新”战略创新成果校企对接推介会上,湖南省工信厅有关领导这样说。当天,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株洲高新区、株洲经开区、田心高科园、金山工业园等4个园区签约,接下来,一批创新成果和项目将在园区转化和落地。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办学64年来,为轨道交通行业和社会培养人才近10万名,培训员工20余万人,被誉为湘粤琼三省铁路的“黄埔军校”。此次推介会上,学校还分别与4家企业签订创新成果项目孵化转化合作协议,与10家企业签订创新成果项目转让意向协议。据统计,项目孵化资金达3100万元,项目转让资金达1590万元。
弥补高职科研成果转化“短板”,学校出面给创业项目找“婆家”
“给我500万,还你3个亿!”在当天的推介会上,设置了一个特别环节——大学生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路演。近年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各类双创比赛中的获奖项目,一一呈现在企业面前,其中“光伏电站智慧运维系统项目”颇受关注。项目团队负责人周湘杰介绍,光伏扶贫作为国家精准扶贫攻坚的新生力量,推进工作却并非一帆风顺。“光伏扶贫电站的收益取决于光伏电站发电量,且电站使用寿命约为25年,若发电能力不足将无法保证单个电站的收益,从而影响当地的经济收入和发展。”
周湘杰说,团队通过深度调研,自主研发了自动逐日系统、功率优化器、在线监测APP等提升发电效率的产品,能有效解决发电效率低等问题,并对光伏电站进行优化。在路演中,该团队还给出了详细的项目成果未来转化计划,包括“出让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转让”等。路演结束,多家企业与团队进行沟通,对项目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创新成果、项目要变成产品、形成生产力才有价值。”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剑飞说,近年来,学校“双创”浪潮不断翻滚,涌现出了一批好成果和项目。但创新成果转化向来是职业院校的“短板”,正是为了给这些项目找个好“婆家”,学校通过多种形式搭建平台,不少企业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当天的推介会现场,包括“光伏电站智慧运维系统项目”在内的10个项目就分别与10家企业签订了转让意向协议。
此外,为了帮助创新成果和项目的孵化、转化,中国科技开发院株洲创新孵化基地、株洲高科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湖南科力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和株洲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有限公司还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这些企业将从孵化转化资金中单列专项资金,定向支持学校的创新成果项目孵化转化。
校企通过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同建立研发平台、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促进双方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的产学研用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建立创新平台,结出创新创业“硕果”
很多高职院校都有这样的体会,建设创新平台需要大量投入,而高职院校本身办学成本高(尤其是工科专业),基础设施、耗材、教师待遇和教学改革等投入已经让许多高职院校办学都觉得吃力,用于创新平台建设的经费肯定极为有限。
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在创新平台建设中,探索了以创新利益相关方为基础的多主体创新模式,多方面、多形式整合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的优质创新资源,共建平台、共构研发队伍,建立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如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高铁运行安全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微软公司合作共建了湖南微软创新中心。特别是与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株洲国投集团等企业,通过“共建、共管、共用、共享,产权各自所有”的“四共一各”模式,合作共建了投资近5亿元的“轨道交通国际共享实训基地”,成为学校师生实习、创新实践,企业职工培训、考证,新产品展示、试验基地,堪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典范作品”。
创新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非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专业的工作团队盯准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学校党委书记刘剑飞的带动下,学校党委班子成员思想高度统一,是创新平台建设的坚定支持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创新平台建设涉及的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全力协调配合。针对2019年国家出台院士专家工作站新规,刘剑飞挂帅调整申报方案,带队寻求支援,参加答辩,在团队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成功申报立项为一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为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制定了专门的科研、项目奖励办法,对建设创新平台做出贡献、科学研究取得成果、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奖项的人员,除经济上给予奖励外,在职称晋级、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大力倾斜,学校前段时间提拔任用了23名科、处级干部,其中有8人是在科研、项目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
立足这些创新平台,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先后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科院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余项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形成各类专利、软著20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38项),孵化创业型企业48家。
依托这些创新平台,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由跟跑者变成领跑者,在国家和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奖项12项,省级65项。特别是在2018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2019第五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2020年中华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在全国创新创业三大主要赛事中收获了“大满贯”。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创新平台建设的成功实践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有益借鉴。
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调动学校教师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校和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湖南铁路科技职院还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率先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暂行规定》(下称《规定》)。《规定》明确,学校鼓励以技术转让或者许可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由此所取得的净收入的90%奖励给成果完成团队。同时鼓励以作价投资或以技术入股形式转化科技成果,学校将所获股权的90%奖励给成果完成团队。
在学校还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每两年根据绩效考核情况,对成果转化完成者以及在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另外,还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在职称评审工作中,成果转化将为重要指标纳入职称评审加分系列。
允许科技人员带薪离岗创业,也被写入《规定》中。学校科技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征得学校同意,可以兼职到企业等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并取得合法报酬,兼职取得的报酬原则上归个人。离岗时间原则上1-3年。其中成果转化收入500万以上的,学校允许成果完成人带薪到企业工作3年;成果转化收入300万-500万(含)的,学校允许成果完成人带薪到企业工作2年;成果转化收入100万-300万(含)的,学校允许成果完成人带薪到企业工作1年。
打通技术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湖南铁路科技职院的“双创”成果,也获得多方点赞。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认为,学校能够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科技创新平台,锻造一支科技创新团队,研发一系列实用技术成果,在全国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金奖,同时也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提供更好的保障,这也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所有的创新成果里,引人关注的就是在铁路、电动汽车领域出彩且接地气的发明创新。如充分发挥省级院士工作站、高铁运行安全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力量,为企业开展关键技术难题攻关,与株洲长河电力机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了“长河号”特种载人有轨电车,在保持极高稳定性与兼容性的基础上,做到了充电4小时,续航150公里,最高时速达60km/h。
此外,学校还全面凝聚创新平台智库参谋智慧,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力,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智库专家们提出的《践行“一带一部”战略,提升株洲轨道交通地位》的建议被广铁集团采纳,为株洲西高铁站增加了30多列停靠车次,有效破解了株洲轨道交通布局的“灰犀牛”状况。紧紧依托创新平台的后盾优势,积极为地方开展人才培训服务,在株洲“中国动力谷”成立轨道智谷产业学院,帮助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与石峰区政府合作共建“清水塘社区教育学院”,为清水塘关停企业失业人员进行转岗再就业培训,近3年,共为地方培训达5万多人次,被评为湖南省高职业院校服务贡献10强。
湖南省委相关领导表示,创新成果校企对接推介会,比较集中地展示了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创新平台、科研项目、实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成果,通过校企合作签约,推动了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打通了技术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平台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将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数据、图片和信息来源: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