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新闻中心

从“地方队”跃升“国家队”,2020年东莞科技工作真亮!

来源:南方PLUS 企鹅号 发布时间: 2021-01-15
2020年,东莞市科技局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总抓手,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链条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级,科技创新工作在整体推进的前提下呈现出新的亮点和成效。

  2020年,东莞市科技局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总抓手,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链条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级,科技创新工作在整体推进的前提下呈现出新的亮点和成效。
  
  南方+东莞科技频道梳理2020年东莞科技工作的七大亮点,展现东莞科创新格局。
  
  亮点一: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国家队”
  
  国家战略首次赋能东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标志着东莞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国家队”,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出台。明确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专业研发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水平大学、区域协同、体制创新等建设布局重点,推动完善松山湖科学城创新体系,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集聚。散裂中子源运营能力提升,一期工程打靶束流功率提前一年半达到100kW的一期工程设计指标,并实现稳定供束运行;推进建设反角白光中子源平台,促成龙头本土企业进行相关测试,通过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推动多物理谱仪二期建设;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布局建设阿秒光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中科院和省科技厅积极沟通,争取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预研和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大科学装置项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
  
  亮点二:与中科院签署共建松山湖科学城战略合作协议,院地合作实现里程碑式突破
  
  院地合作开启新征程。中科院与我市于2020年11月22日正式签署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合作协议,将全链条、全方位对接中科院创新资源,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先行启动区提供支撑,这是中科院首次与地级市签署共建战略合作协议,是东莞与国家战略力量对接合作的新起点。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东莞专项(STS专项)启动。引导支持中科院所属单位优质科技成果来莞落地转化和产业化,首批共有30家企业成功对接中科院院所并联合申报了项目,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领域。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落户。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在松山湖成立,为包括散裂中子源在内的大湾区大科学装置及科学研究提供直接的服务,并将与大湾区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在大数据管理、数据挖掘与应用、数据安全、计算技术等领域展开研究,促进数据科学技术和技术转化。
  
  亮点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成效突出,全链条创新模式初步形成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引进超过786人,其中全职人员413人(含博士以上学历110人,硕士以上学历164人),“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硏究—产业技术创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研究模式初步形成。前沿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自然》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超过330篇,“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研究成果入选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发布的“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国家、省级项目75项,项目资助经费超过4.1亿元。
  
  基础平台建设初具规模。与西安光机所共建先进阿秒激光装置,搭建了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中子科学平台、大湾区电镜中心等多个公共技术平台,为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通用性技术服务的能力日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蓄势待发。面向经济主战场设立创新样板工厂,目前已有25个团队项目落户,孵化了25家产业化公司,其中“多孔陶瓷及其复合材料技术产业化团队项目”获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团队项目立项支持。联合粤莞基金、松山湖母基金等投资机构共同发起成立新材料投资产业基金,成立“松湖之材”产业育成中心,提供全业态的产业载体和国际领先的创业配套服务。
  
  共建研发平台多点开花。与中国航发集团共建联合工程中心,与航天五院钱学森实验室共同开展太空探索实验合作;与福建祥鑫股份共建企业联合工程中心,加强协同核心技术攻关;与华南师范大学成立材料学科与工程联合实验室中心,开展前沿应用基础和交叉学科研究。
  
  亮点四: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新台阶
  
  R&D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全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289.96亿元,同比增长22.7%,总量排名全省第三;R&D占GDP比重达3.06%,仅次于深圳、珠海排名全省第三,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承担国、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能力持续提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66项,立项经费2772万元,立项数和立项金额同比增长分别为10%、28.3%;获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立项支持1项(全省共立项14项,我市是唯一获立项的地级市)、参与2项,破解原理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能力不断提升。
  
  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立项实现突破。出台了《东莞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实施办法》,正式启动了市重点领域研发项目的组织工作。加强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组织工作的统筹协调,获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立项24项,立项经费15560万元,立项数和立项金额位列全省第三;东莞理工学院牵头的“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立项,实现该校在牵头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上零的突破。获省级科技项目立项数创新高。制订争取国家、省创新资源年度工作目标,形成省级科技专项资金对接跟踪机制,全年获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98项,立项金额3.65亿元,立项总金额在全省各市中排名第三,立项数和立项金额分别是去年全年的6倍、1.3倍。
  
  亮点五: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进,创新创业高地展现
  
  打造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以原大学创新城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建设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作为承接松山湖科学城、国际知名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在硬件配套上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不夜城”,在软件服务上完善全链条服务配套,打造全市乃至大湾区创新创业的新标杆,已接洽了包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机器人、智能装备等60余个新兴产业项目,首批11个项目即将进驻,与李泽湘教授团队就科创训练营达成初步共识,举办了院士峰会IBT成果发布会、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松山湖人才之夜等大型活动。
  
  滨海湾新区获批省级高新区。滨海湾科技创新园获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规划面积585.89公顷,定名为东莞滨海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我市继松山湖之后又一个获批高新区的重大科技发展平台,实现我市省级高新区建设的新突破。大科学装置产业化项目取得突破。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在莞研制成功,并启动了首轮细胞实验和小动物实验,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
  
  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稳步推进。优化调整了新型研发机构的绩效考核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成果转化导向,并完成2018、2019年度考核工作,为下一步的提质增效理清工作方向。科技特派员专项启动。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出台科技特派员专项政策,全市获省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29项,位居全省第3;在省企业科技特派员申报平台(华转网)申请入库企业102家,居全省第4,基层科技创新能力大为增强。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启用。出台全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办法,建设全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完善功能模块,汇集了3338台科研仪器设备,着力提升用户体验。
  
  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初见成效。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入选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本批次广东省唯一入选者),成功举办了两期东莞市初级技术经纪人培训班,228名学员成功通过结业考试。清华东莞创新中心获批“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亮点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稳居全省第三,创新型企业培育取得新进展
  
  建立全市督导服务高企申报专项工作小组。建立“局领导—责任科室—镇街”分片指导联系工作机制,加强市镇联动,压实高企数量稳定增长工作责任;在全省率先建立高企申报摸底体检及备案系统,组建高企专家服务团和各镇街科技部门深入对接、开展辅导,强力推进高企申报。今年全市高企预计超过6400家,稳居全省第三。构建创新型企业培育梯队。出台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分类分阶段扶持,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梯队工作,开展首批次创新型企业遴选,认定29家百强创新型企业、34家瞪羚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3435家企业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编号,入库企业数量居全省第3。
  
  支持高企在资本市场上市。目前全市有29家高企在境内上市,占上市企业的78%,已成为我市企业上市的主力军和行业龙头。支持工程技术中心及实验室建设。对28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项目资助6580万元,我市企业获得省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项(全省地级市各首位),在省级重点实验室考评中获评2项优秀、3项良好。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发展。利用“三融合”科技金融政策,2020年引导合作银行为科技企业提供信用贷款超过170亿元,惠及企业3000家左右,为企业提供贴息资助9000万元,提供贷款风险补偿422.3万元,为科技企业购买科技保险补贴超过890万元。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助推企业发展。共有来自135所国内外高校的1800名研究生来莞培养(实践),累计认定36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吸引265家企业吸纳研究生进行培养(实践),在562名毕业就业人数中留莞就业人数有176人,留莞率为31%。
  
  亮点七:在全省地级市率先开展科技计划体系改革,构建创新型城市政策体系
  
  改革形成市级科技计划体系。制订出台《东莞市科技计划体系改革方案》,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设置进行整体性、系统性谋划,明确设立源头创新、平台载体、创新人才、技术创新、企业培育和成果转化6大专项、21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支持全链条创新、全科技要素创新的科技计划体系。
  
  出台系列科技创新配套政策。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主线,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强镇建设、科技特派员、仪器设备共享、科技金融等创新链条重点环节制订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初步建立了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科技政策体系。加快编制东莞市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了编制工作方案,成立了编制领导小组、课题小组与专家顾问组,根据中央和省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调研情况,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工作。


  KPHZ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致力于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中心成立专家委员会,为引入的资源服务平台把关,中心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为关注重点,先进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KPHZ整合优质资源,提供专业的国际技术转移服务,通过技术授权、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模式,实现“孵化成果、孵化企业”,促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上一条: 2020第六届深圳湾国际创投大会隆重召开
下一条: 交通管制 | 9月1日起,北京部分道路交通管制!具体路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