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新闻中心

粤港澳联手争创世界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来源:新知资讯 发布时间: 2020-12-30
广东可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和自身产业优势,联手港澳共同打造世界级成果转化基地和创新人才聚集地。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若干关键领域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先进制造技术向产业转移、向生产力转化。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是绕不开的话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此背景下,广东应如何加快科技创新强省建设?
  
  广东民进会员、暨南大学副校长、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洪岸在接受阅政观专访时表示,广东可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和自身产业优势,联手港澳共同打造世界级成果转化基地和创新人才聚集地。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若干关键领域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先进制造技术向产业转移、向生产力转化。
  
  打造国际科创中心要加大对基础支撑平台投入
  
  阅政观: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自身科研一线工作经历来看,这项工作的着力点突破口在哪儿,下来应该往哪些重点领域努力?
  
  洪岸:总体来说,近年来,广东将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持续加大基础研发投入,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长期以来制约因素被破解,最典型的是解决了科研项目资金大湾区内过境使用问题。
  
  从2007年开始,暨大开始逐步与港澳7所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我有幸参与其中。在与港澳同行长期接触交流,深刻感受到港澳在科研实力尤其是基础性研究方面积淀更深,广东则依靠内地超大规模市场,制造业产业基础较好,三方协同联手发挥比较优势,可以争取成为世界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国际创新人才聚集地。
  
  在新发展阶段,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东一方面可以从基础研究入手,持续加大投入,特别是高度关注并加大对基础支撑平台投入;另一方面是强化技术研究市场导向,加强技术研究集成化的平台和体制机制建设。
  
  聚焦广东优势产业建设若干制造业创新中心
  
  阅政观:基础研究成果较少是当前我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块短板。广东如何抢抓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过程机遇,全面提升基础研究潜能?
  
  洪岸:基础研究是创新之源,基础研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拿什么成果转化?科技自立自强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也要看到,基础研究具有不确定性,对此要区分科学与技术,不能把发展技术的思路、管理技术创新的方式直接搬过来组织开展基础研究,过于强调短期内的成果转化率。
  
  近年来广东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力度明显加大,这个方向是对的,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并不断加大力度,同时基础研究投入方向上也要进一步优化。比如,建设更多基础研究的支撑平台,如各类中心实验室、动物中心、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及图书资源。现在广东一些高校的基础支撑平台还面临着缺乏运行和维护经费的问题,亟待解决。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并持续加大投入,这些年来科研成果呈现井喷态势,但成果转化难题依然存在。近期有高校从存量专利中梳理出数千项专利,拟进行专利赋权摸底,但校内科研人员响应者寥寥,对自己的成果有信心的不多。在我看来主要是现有科研成果中原创性研究不足、集成性研究不多。比如,手机集成了成千上万个科研成果,如果只在某一个点上有所突破,无法转化为市场应用,形成产品。这种情况比较有代表性。
  
  阅政观:粤港澳有各自独特的科创优势,在加强三地科技资源共享,推动形成更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上有哪些着力点和突破口?
  
  洪岸:首先在体制机制上,建议粤港澳三地由政府联合搭建科研成果集成平台,链接推进中的研究项目、已完成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实现供需对接。
  
  其次,借鉴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作模式,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材料、光电等广东优势产业建设若干个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核心是由政府配套资金,引导行业龙头企业、优势独角兽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等,以会员制的形式组建产学研联盟。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从源头上引导科研方向,另一方面由政企等多方共同投资,分担创新失败风险,相关成果投入方共享。
  
  在推进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过程中,需要注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推动企业自身持久发展的同时,集聚科技自立自强的更大合力。
  
  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可探索香港管理“飞地”模式
  
  阅政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在实施更为开放的人才政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及吸引招揽国际人才有何建议?
  
  洪岸:人才是第一资源。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很重要衡量指标是能否聚集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吸引国内人才,而要用心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到粤港澳大湾区,吸引他们来此创新创业。
  
  做到这一点,需要真正将尊重人才落到实处。对内加快推进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唯帽子、唯项目倾向,回归传帮带学术传统,营造良好科研生态环境;对外需要以更加开放心态,实施更为开放的人才政策,对接国际通行规则,为海内外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创造氛围。
  
  需要强调的是,制定人才政策不能自己“闭门造车”,要坚持开放性和问题导向,可以先招揽人才,在服务人才需求的过程中完善配套政策,推进用人体制机制改革。
  
  阅政观:在鼓励引导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发挥投资兴业、双向开放重要作用,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内地学习、就业和生活方面,有什么建议?
  
  洪岸:暨南大学目前港澳台在校学生1.4万人,约占在校生总人数1/3。在学校里我负责对外联络工作,与港澳青年接触较多。从交流的情况来看,不少香港青年对祖国内地还缺乏了解。俗话说眼见为实,所以最务实管用的做法还是鼓励并组织港澳青年多来内地走走,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全面真实地展示实际情况,实地感受内地的发展变化。目前,不少高校都有组织夏令营等形式,加强与港澳青年交流,但规模还较小,可以扩大规模,可鼓励更多力量主体参与进来,创新方式组织开展。
  
  在发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兴业、双向开放作用方面,鉴于目前粤港澳三地在规则体系对接上的差异,建议前期可在大湾区内部共建创新创业基地,探索由香港政府派遣人员、按照香港规则体系管理的“飞地”模式,以此打开聚揽人才的突破口,吸引更多港澳台同胞来粤创新创业。

  
  KPHZ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致力于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中心成立专家委员会,为引入的资源服务平台把关,中心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为关注重点,先进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KPHZ整合优质资源,提供专业的国际技术转移服务,通过技术授权、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模式,实现“孵化成果、孵化企业”,促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上一条: 2020“创之星”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在青岛举办
下一条: 交通管制 | 9月1日起,北京部分道路交通管制!具体路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