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12月17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脱贫攻坚与成果转化工作会。会议全面总结“十三五”中国农业科学院脱贫攻坚与成果转化工作成效,谋划部署“十四五”工作思路和目标举措,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表示,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农业农村部总体安排,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坚持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哪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团队就在哪里。扎实开展了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发挥科技优势 集成运用八种帮扶方式助力脱贫攻坚
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农业科学院累计选了700多个专家团队,派出科研人员12281人次;此外,还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五千多万元,投入科技扶贫,通过技术带动社会资源超过了1.5亿元。
在发挥科技优势方面,唐华俊认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主要集成运用如下八种帮扶方式助力脱贫攻坚。
一、开展科技服务,转化科技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贫困地区开展规划咨询3100余次,现场指导农业生产2.2万次,建设示范基地1100个,推广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2000余项。
二、组织技能培训,提高内生动力。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专家开展培训活动超过3000场次,累计培训各类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60余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余万份。今年,院扶贫办和院培训中心搭建“抗疫情·助脱贫 公益课堂”,6万多人注册、学习。
三、实施科技项目,支撑产业帮扶。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贫困地区实施各类项目近600个。环发所、基因组所分别在藏区、新疆喀什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取得良好效果。
四、扶持经营主体,带动脱贫致富。帮扶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5000多个,辐射带动9.7万个贫困户增收。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所与来凤县蜂业公司合作建立示范基地,助力当地蜂蜜单产翻一番,直接受益蜂农813户,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
五、加强产销对接,助力消费扶贫。近两年全院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370多万元,帮助销售农产品1.83亿元。
六、开展驻村帮扶。累计派出180多名专家,开展了长期驻村帮扶。灌溉所、油料所、果树所等研究所因长期派遣驻村工作队开展科技帮扶,获得了地方表彰。
七、积极捐款捐物。中国农业科学院累计捐赠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200余吨,临床兽医用品3万余套,共计价值1700多万元。
八、培育人才队伍,开展智力扶贫,累计培养“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54名,西藏、新疆特培学生28名西藏,派出优秀干部到帮扶县挂职近百名,参加中组部博士服务团人员28名,参与农业农村部产业技术顾问工作专家27名。
唐华俊强调,几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广大科技工作者立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部5个定点贫困县、院4个科技扶示范县、89个“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为重点,派专家、送技术、出主意、做示范、帮促销,为现有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贡献了农科力量,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农业“国家队”的使命与担当。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再上新台阶
唐华俊介绍,党的十九大批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国家高度重视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修订颁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国农业科学院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提出把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作院所发展的“两大基石”,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院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获得有效发明专利2964件,取得植物新品种权338个、新兽药、新农药46项,推广新品种300余个、新产品700余个、新技术200余项,推广面积达4亿余亩。
“这些成果的推广运用有效支撑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其中20余项技术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农业主推技术。”唐华俊认为,高产优质兼备的水稻新品种“华浙优261”、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中麦578”、高产高油多抗油菜品种“中油杂19”等新品种,玉米密植高产机械化技术、草地贪夜蛾预警与防控技术、生猪复养技术指南等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为国家“保粮”“稳猪”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唐华俊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号角,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将认真领会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努力做好“十四五”成果转化和乡村振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