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2021年5月18日,《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发展行动计划》发布一周年,海淀区举办“两区”建设重点项目签约等活动。这次活动有一个新颖而响亮的名字——“创新合伙人大会”。当天签约的16个项目涉及的18家单位,都是中关村科学城北区重要的“创新合伙人”。大会上,10家成绩卓然的“创新合伙人”还分享了过去一年创新发展的成果和经验。
“创新合伙人”正在成为海淀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关键力量,助力海淀一步步成为“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
创新路上有了强大合作伙伴
6月1日,“2021北京智源大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这次大会是由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主办的年度国际性人工智能高端学术交流活动。
开幕式上,一项成果发布世界瞩目。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2.0”正式发布!其参数规模达到1.75万亿,成为目前中国首个、全球最大的万亿级模型。
这一成果有多重要?“目前,‘大模型+大算力’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一条可行路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张宏江解释,AI大模型相当于“发电厂”,“燃料”就是数据,AI大模型将数据转换为智能能力,相当于“电力”,驱动各种AI应用。如果将大模型和所有的AI应用相连接,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智能能力,全社会将形成一个智能能力生产和使用的网络——“智网”。大模型就是未来AI发展的战略基础设施。
当前国际主流的大模型主要基于英文语料研发。今年3月20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了“悟道1.0”,推出中文、多模态、认知、蛋白质预测等系列模型。经过不到3个月的持续更新迭代,“悟道2.0”实现了更高层面的跨越,在诗词创作、对对联、文本摘要、人设问答、绘画等方面都已接近突破图灵测试,可以与人类一较高下!
这一重大成果的发布,距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2018年11月成立,不过短短两年多时间。为什么这家机构创新能力如此强大?
原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是一家新型研发机构。
新型研发机构新在哪里?首先,它是一家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研究院由海淀区和北京市科委共同推动,集合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以及相关企业等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单位。
它的运作方式更让人耳目一新——“找到最好的人,给他自由支配的经费,提供他需要的资源”。也就是说,它不像一般研发机构那样支持具体的项目,而是支持具体的人,支持目前最顶级和将来有可能变成最顶级的科研人才。人才的遴选,也不是通过专家评审决定的,而是实行同行评议、同行推荐。研究经费的使用,也没有庞杂的明细条款,只要不用于捐赠、投资、赞助、罚款、支持在职人员学历教育等方面,如何使用,科研人才说了算。
“悟道”团队的一员、智源青年科学家、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刘知远对此深有感触,“传统体制内,即使同一个院系的学者之间也很难有机会进行频繁交流与紧密协作。而依托智源这个学术平台,短时间内就实现了该科研攻关立项,并迅速建立由多个单位的100多位人工智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短短几个月时间,就从‘悟道1.0’的‘中国首个’推进到‘悟道2.0’的‘世界最大’,这种科研推进效率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打破行政管理的条条框框,让创新链条上的各类优势资源以一种更加自由、高效的方式聚合在一起。资源还是从前那些,但政府的组织方式、服务方式都变了,就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能力。
这,正是海淀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需要的“创新合伙人”。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近年来,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落户海淀区,海淀原始创新有了生力军。
新使命催生新型伙伴关系
新型研发机构这样的新型创新主体的出现,并非偶然。
众所周知,海淀区拥有全国独一无二、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区域内聚集了北大、清华等高等院校33所;拥有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99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6个;两院院士605人,占比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
但不为人知的是:大批创新资源虽然聚集在海淀地面上,但隶属关系复杂,行政级别大都高于海淀。按照传统思路,一个地级市政府无法指挥中央、国家单位。如果依靠行政力量指挥、调配创新资源,可谓处处掣肘。
梳理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的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新阶段中关村有了新任务。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此时中关村的重点任务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兴办高科技企业。1999年5月,国务院批复《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中关村海淀园成立。这一阶段重点是扶持企业创新发展。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关村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回到科技创新的原点,从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做起。“做别人想做做不了、想学也学不来的从‘0’到‘1’的事”。
新的历史阶段,海淀是否还能继续支持科技创新?
“中关村盛名在外。但我们也看到,海淀的科技创新层次和能级还不高,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全球顶尖的创新领军人才占比偏低,引领性原创成果和国际标准较少;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还不够强。”海淀区区委书记于军说。新的任务和使命,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过去在产业促进和创新发展中的角色和发挥作用的方式。
“把政府掌握的、能影响和撬动的科学家、高校、高新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各种创新资源整合起来,赋予‘创新合伙人’地位,再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组织优势,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围绕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提供服务。”于军表示。
2018年1月,海淀区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简称“海淀创新发展16条”。“创新合伙人”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海淀区的官方文件里。
“创新合伙人”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这种合作方式抛开了行政级别的高下之分,打破了政府与企业间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用共同的目标把各方凝聚起来,形成了创新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
“以前,总觉得创新是企业的事儿,是科研单位的事儿。自从有了‘创新合伙人’机制,大家意识到,创新也是政府的事儿。现在全区上下各个部门,制定政策、日常服务,都在围绕创新去开展工作。”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一位工作人员道出其中差别。
政府为“合伙人”当好服务员
不仅仅是新型研发机构,在海淀人人都可以成为“创新合伙人”。
“我们总结了九大创新要素,除了政、产、学、研、用,还有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服务、科技类媒体、展览展会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宋洁尘介绍。
“创新合伙人”机制聚集了各类创新要素、资源,从而形成区域创新的强大合力。政府做什么?“政府通过聘请科学顾问、设立概念验证中心、共建产业应用场景等一系列举措,服务‘创新合伙人’,当好服务员。”宋洁尘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用化学系教授刘宇宙曾发表过一篇新型铂催化剂论文,这种新型催化剂能将常规催化剂的活性提高三个数量级以上。多家化工公司主动上门,希望提供公斤级的样本,并进行成果转化合作。
发论文只需要制备以克为单位的材料,放大到公斤级在大学实验室无法解决。北航概念验证中心了解情况后,为其提供中试场地、项目资金、科技服务等。现在,刘宇宙团队已经制备出几十公斤的样品,第一批已交付合作企业。
“概念验证中心”正是海淀服务“创新合伙人”的新手段。2018年10月,海淀区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早期阶段,实施“中关村科学城概念验证支持计划”,加大对创新链产业链中市场失灵的中试熟化环节的支持。截至目前,已成立北航、清华大学、中科院北京分院3个概念验证中心,仅北航概念验证中心就已经支持了10个项目。
每分钟精准测试300人,高热报警每秒15人;佩戴口罩照样能识别,即走即测不影响通行;一套系统可部署16个通道,一个地铁口全管控……
2020年2月4日,牡丹园地铁站,一套用于发热及潜在被感染对象识别、筛查与分析的系统快速布设,既能有效筛查疑似高热人员,又能尽可能减少对公众的干扰,提高通行效率。该系统是由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旷视科技在疫情防控期间攻坚研发的,取名“明骥”。
场景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进步的最主要动力,对于人工智能企业来说,给政策不如给资金,给资金不如给项目,给项目不如给场景。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第一时间面向企业发出疫情防控技术等多方面支持需求,并对接应用场景。一批中关村科学城企业最新产品第一时间投用到防控一线。其中,推想科技自主研发的“肺炎智能辅助筛查和疫情监测系统”还出口到了日本、意大利等国家。
城市大脑、无人驾驶示范区、科技公园……海淀区在全市率先开展科技应用场景建设,24个新基建、21个新场景项目依次展开,加速“创新合伙人”创新发展。
创新雨林生态扩大国际朋友圈
借助“两区”建设的政策利好,海淀“创新合伙人”的国际朋友圈在不断扩大。
今年年初,百放英库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入驻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贝伦产业园。这是一家以归国人员为主组建的全球原创新药孵化平台。
百放入驻后,享受“创新合伙人”政策,海淀区提供了4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区和实验室空间、顶尖的实验仪器,以及多年减免租金等优惠政策,中关村科学城公司还投资入股。截至目前,百放公司已经和北大、清华、天坛医院等开展了6个原创新药研发合作项目,目前有2个已经进入了优化阶段。
不光吸引归国人员。新型研发机构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正在通过国际合作扩大国际朋友圈。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紧密依托全球一流高校、国家实验室的同时,以该院美国分院、中国香港分院、英国分院等国际平台为基础,与国际一流大学建立广泛深入合作,密切跟踪基础研究最新进展,不断扩大高水平前沿成果的供给,一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陆续产出。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还在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斯坦福、密西根、康奈尔、美国西北等校内创新中心共建,形成更加紧密的“嵌入式”合作关系;与哈佛、麻省理工等名校合作,扩大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层次与规模;加快与牛津、剑桥、UCL、帝国理工等英国高校合作,推动与慕尼黑理工、瑞士理工等欧洲高校以及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西安大略大学等加拿大高校的合作……可以预见,更多前沿科技成果,在不久的将来将陆续涌现。
允许国外的大学来国内办学;在国外拿的会计师等资格证回国后无需重新参加国内的资格考试;给予外籍人才个税优惠;为做研发而进口的试剂、耗材可以享受免税政策……一批政策创新正在试点。中关村科学城正从“汇聚全国最强大脑”向“汇聚全世界最强大脑”的宏伟目标迈进。
“创新合伙人”把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多元化的创新主体组织起来,把世界各地的创新资源整合起来,高水平互动,形成创新雨林生态。
“所谓‘雨林生态’有三个特征:物种多元化、结构稳定、功能独特。‘创新合伙人’汇聚,要素就多;要素之间交织、碰撞密不可分,结构就相对稳定;结构稳定了,多要素的特点就能发挥功能的独特性。”宋洁尘表示。
创新雨林生态健康有活力,加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中关村科学城企业总收入约3万亿元,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500亿元,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第一。2021年上半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689.3亿元,同比增长17%,继续保持经济总量和对全市经济贡献“双第一”。
专家点评
成就“创新合伙人”的三个关键基因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宋洁尘
海淀特有的创新资源禀赋和创新积淀,决定了海淀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和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战略部署中始终肩负着重要而特殊的使命。海淀在服务科技创新中的一举一动,自然具有鲜明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讨论“创新合伙人”这个热点话题的同时,深入分析挖掘成就“创新合伙人”的关键基因很有必要。
一个目标。从目标导向上看,“创新合伙人”最大限度凝聚了各类创新主体的行动共识。从一定意义上讲,“创新合伙人”是责任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发展定位,坚持主动服务国家在创新领域的战略部署,坚定支持驻区高校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始终战斗在创新最前沿,确保国家战略、创新主体的利益增进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三大目标的有机统一,成为“创新合伙人”共同的目标和行动共识。
两手发力。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看,“创新合伙人”生动体现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无缝衔接。一方面,从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不难看出,创新是企业家行为,有赖于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尤其是各类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创新又始终无法离开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海淀探索的“创新合伙人”机制,突出强调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服务优势,“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无缝衔接,形成了支持创新的强大合力。
全要素协同。从创新的全链条看,“创新合伙人”有效整合了支撑创新全链条的全要素。无论是技术供给主导的创新,还是对市场机遇作出反应的诱导创新,一定程度上都离不开基础研究、前端研发,原型验证、小试中试,再到产业化进入市场实现价值变现的创新全链条支撑。围绕创新全链条,自然会涉及政府、研究人员、发明家、企业家、投资人等众多主体。“创新合伙人”机制恰恰着眼于服务创新的全链条,有效整合各类参与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市场主体,畅通了创新全链条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