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5月27日,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展望“十四五”新闻发布会,威海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赵静,威海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党总支专职副书记朱复刚,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健,介绍威海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重点工作有关情况。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威海科技创新发展目标为:威海市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大步迈进,全市综合科技竞争力稳居全省前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等各项指数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将保持年均9.5%的增速,到2025年达到11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2.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以上,居全省前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企业突破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较“十三五”末增长35%以上;省级以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达到4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40家以上,居全省前列;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稳定在80亿元以上,全市科技服务业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远超“十三五”末水平。
发布会上,还公布了“十四五”期间,威海科技创新发展展望:
区域创新布局持续优化
围绕打造“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持续优化布局,进一步形成以高新区、农高区为引领,以创新型园区为重要支撑,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围绕城市国际化,继续深化对日、对韩科技合作,推动韩国科创城建设,打造面向日韩科技合作“桥头堡”,提升区域科技合作的特色和话语权。
深度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依托半岛科创联盟,与青岛院士港、中国海洋大学等胶东五市大院大所精准对接,推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和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在威海市深度开展技术验证、熟化和转化,将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暖温带海洋大气环境综合试验站等大科学装置纳入胶东一体化布局,助力打造海洋特色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坚持“蓝黄”联动,拓展合作纵深,吸引沿黄流域科技资源向威海市聚集,打造以海洋科技、日韩合作为特色的重要节点城市。
科技创新平台向高能级迈进
“十四五”期间,威海市将继续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发挥好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引领创新、支持创新、服务创新方面发挥的“灯塔效应”,统筹全市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完善“1+4+N”创新平台体系。
引进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建设威海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全面融入省实验室体系。以山东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共同体为示范,省市联动,布局10个左右产业特色鲜明的共同体。
打造威海独角兽加速中心,引进重点科技产业项目100个以上,遴选200家以上“双百工程”企业纳入黑马加速计划。
继续支持碳纤维、高端医疗器械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
深入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总量达到100家左右,支持在市外乃至海外设立“飞地”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一批威海特色模式。
科技创新主体快速成长
加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持续加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培育力度,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高新技术企业“登高工程”,建立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队培育机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企业突破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比例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继续优化提升“威海英才计划”,持续打响“中国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引才品牌,依托国家、省及市级重点人才工程,加强顶尖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及高水平创新团队的梯次培养、精准引进,建好“威海院士岛”,吸引中科院、北京大学等院士团队入驻。
“十四五”期间,计划培育引进国家、省级科技领军人才100名以上。
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
聚焦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持续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一体联动创新格局。
“十四五”时期,每年举办各类科技合作活动10场以上,年均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达到100项,持续搞好“中韩创新大赛”“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中欧膜技术创新合作大会”等重大活动,打响威海特色名片。
继续在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字号”分支机构上下功夫,推动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等加快建设,力求取得实效。
到“十四五”末,与威海市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高校院所达到70所,累计发布高校科技成果6000项,促成产学研合作协议突破600项,院士工作站建设数量稳定在40家以上。
持续发挥好“中科院—威高计划”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立更多以产业为主线的组团式产学研合作平台。
加快推进外国专家驿站建设,不断创新运行机制,为威海市外国专家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打造威海先行先试的品牌。
重大科技成果实现突破发展
“十四五”期间,威海市将继续深化科技计划体制改革,助力关键技术加快突破。
建立完善“卡脖子”技术库,全面推开重大技术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量大面广行业技术需求,每年精选凝练、择优论证开展“揭榜制”项目5项以上。
加强对战略前沿技术的研究储备,参与国家战略,加强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衔接,打造成为国家项目的验证、熟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进一步发挥新体制雷达、高温气冷堆等国家重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带动作用,力争形成产业规模化。
围绕产业现代化,继续实施市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大创新”理念,每年布局重点科技创新项目100项以上,在此基础上,继续实施好高端医疗器械、先进材料、海洋科技、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技术培育和引导计划,积极参与省重大创新工程,“十四五”期间,争取获批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600项,争取省级以上资金10亿元以上,引导带动全市财政资金投入50亿元以上,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300亿元以上,通过协同创新、自主创新,获批省级以上科技奖项达到50项左右。
加强对科技成果的推介宣传力度,在评选“十三五”重大科技成果基础上,试行开展“年度十大科技成果”评选和“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巡展”“年度科技成果巡礼”等宣传活动。
科技服务再上新台阶
实施“红舵引航工程”,推动科技服务业以“党建为舵”,打造红色引擎,将党建工作与科技服务业发展深度融合、同步推进。
积极开展“三进三访”“育鹰计划”“科技服务大讲堂”“科技服务面对面”等系列活动,组建“科技服务讲师团”,进一步提升党组织领导下的科技服务业创新支撑能力。到2025年,“讲师团”成员达到100人以上。
升级科技云平台,建设科技大数据库,对全社会提供线上服务。
建好用好高新技术市场,运用市场化力量,持续开展创新链供应链需求对接,建立高新技术成果项目库,“十四五”期间入库成果达到3万件以上,通过举办“火花”行动,常态化组织高校院所专场对接宣讲50场以上,力争达成重要合作100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