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新闻中心

创新驱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大力建设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

来源:西安网 发布时间: 2021-04-27
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强化智库、产业、高校、科研精准对接,探索实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接轨的政策和措施。汇聚高端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强化知识产权成果保护转化,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依托丝路国际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贡献智慧与力量。

  科技创新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就是人才,特别是能够紧跟并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创新型人才。我国大力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4月17日,由国声智库、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地名学会、陕西省公共关系协会主办,中外智库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管委会承办的丝路国际人才交流创新发展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智库学者围绕丝路国际人才交流与创新发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进行深入研讨,把脉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西部地区创新创造活力,为西部地区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建言献策。
  
  西安全力打造丝路国际人才高地
  
  人才是决定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人才的协同发展是关键。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前沿,战略地位突出,资源禀赋优势显著,市场前景广阔,应实施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人才战略,全面聚集人才,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为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陕西是科教大省,西安是我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之一,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科技人才辈出。近年来,西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自贸试验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国家战略,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融合,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涵养一流人才生态,带动辐射西部地区人才建设,全力打造丝路国际人才高地。
  
  作为“硬科技”概念的策源地,西安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和科研资源:63所高校,460多个科研机构,100万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2万项技术成果的科技资源加速平台,近40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硬科技领域具有领先优势。2020年西安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14家,新建院士工作站10个、博士后创新基地12个,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7.6件,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余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5.17%,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西安入选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创新力城市,在2020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进至全国第六。
  
  为进一步招才引智,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力和转化力,西安密集出台政策措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020年以来,西安先后印发《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丝路科创中心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支持政策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构建人才引育、激励、流动和服务的全方位政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西安打造成为创新创业活跃、海内外人才向往汇聚的内陆改革开放人才高地和丝路科创中心。
  
  “十四五”时期,西安面临构建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承担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20多项国家级创新改革试点任务,以及承办“十四运”的历史机遇。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西安主动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承担使命,赢得赋能,城市能级不断提升,给各类创新人才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和展现才能的舞台,释放出强劲“西引力”。
  
  西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出聚焦现代产业体系、外向型经济等重点发展方向,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西安“英才计划”,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打造一批“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加强青年人才培育储备,实施多领域人才培养专项,建设联合培养基地,加强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构建人才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安居、医疗、教育保障,高标准建设西安人才综合服务港,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级。展望未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西安正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创业之都。
  
  知识产权推动科技创新创造成果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知识产权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护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对于激发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活力和潜能、保护创新创造成果、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陕西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完善保护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保护体系,着力提升保护效能,知识产权保护和创造运用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到5.5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4.1件;商标有效注册量达到49.03万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有效量为228件,有效地理标志商标139件,累计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6个。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1年来,陕西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围绕创新驱动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着力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2020年,陕西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758.95亿元,全国排名第六。其中,本地转化率大幅提升,实现技术合同额631.34亿元,较2019年增长43.88%。西安市加快推进城校企协同创新发展平台,2020年共促成303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同时,陕西还布局建设一批技术研发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通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不久前,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建设。在平台中,企业和科研院所将能够共享科研设施、知识产权,共建产业集群,进一步挖掘释放创新潜能。
  
  作为保护和激励创新的制度基石,知识产权被写入了西安“十四五”规划纲要。纲要要求,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提升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水平。3月31日印发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方案》提出加强知识产权合作与保护。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组织的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引导建设“一带一路”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联盟;推进国家(陕西)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基地建设,积极承办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交流活动,举办“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峰会;推动设立西安知识产权法院等。
  
  “十四五”时期,陕西将以人才、知识产权和机制三个关键点为抓手,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发展,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主体和人才积极性,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将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在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加快产出一批具有引领性的重大原创成果,加快形成一批高质量自主知识产权,大幅提升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整体质量效益,持续推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加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形成产业链和创新链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打造创新型省份。在产学研用协同、成果转化、投融资等方面加强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构建富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人才建设服务“一带一路”人文交流
  
  人才的顺畅有序流动,不仅使个人的潜力和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也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活力。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表明,中国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目前,中国已经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超过200个。随着“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中国已支持8300多名外国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培训学员18万人次,建设33家联合实验室和5个技术转移平台,与8个国家建立科技园区合作关系,有力推动创新成果在共建国家转化落地。创办于2001年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为全球人才搭建了国际创新合作平台。每届大会均有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机构参展,参会的国(境)外专家、海外留学人员和专业人才逾35000人,累计落地项目超过10000个。
  
  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桥梁和纽带,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应强化人才支撑,尤其是国际化人才建设和交流。创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创新教育合作机制,是新时代赋予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挂牌成立4年来,西安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不断深化人文交流新模式,全力构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重要门户。科技教育合作不断拓展,西安在以色列等国设立17家离岸创新中心、海外研发中心和科技服务站,推动全球创新创业资源统筹匹配。文旅交流日益增进,西安着力打造“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人文交流平台,建设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中心、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中心,发起成立“丝路城市广播电视协作体”,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沟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西安当选世界城地组织联合主席城市,国际友好城市达到37个,“丝路朋友圈”不断拓展。医疗合作持续深化,西安交通大学与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机构达成共建“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意愿。
  
  西安“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深化国际人文交流有专节论述。纲要提出建设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窗口,扩大文旅国际合作“朋友圈”。用好“东亚文化之都”、东盟中日韩“10+3”文化城市网络平台,加强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城地组织成员、国际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合作。办好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和丝路国际电影节等国际会议和展会。利用丝绸之路世界旅游城市联盟、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发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丝路沿线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协作体作用,开展文化交流、艺术展演、文物互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广泛宣传推广“千年古都常来长安”文旅品牌,讲好西安故事,全面提升西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影响力。
  
  展望未来,西安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创新“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均需要更多具有人文交流理念、通晓相关国家语言、知识面广、具有全球视野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开展积极有效的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外人文交往新篇章。
  
  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支撑西部地区创新发展
  
  在丝路国际人才交流创新发展论坛上,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管委会在论坛正式揭牌。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党建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平台、新型绿色会展平台、国际人才交流创新基地、高新技术研究创新发展基地、丝路国际人才交流计划服务平台、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等项目在论坛上推出,以实际行动壮大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西部地区创新发展。
  
  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由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外智库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等机构联合在西安共建,荣获“中国产业园区最具创新园区奖”。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意见》、西安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神,提高西部地区人才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聚焦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外向型经济等重点发展方向,通过提供专业化人才服务,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承接西部地区人才培养、交流和成果转化,做大做强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合作和国际人才交流事业。紧紧围绕政策对接、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党建研究、课题服务、成果转化、品牌传播、会议会展、项目投资等领域,助力西安将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本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融合,促进“一带一路”人才交流合作,使西安成为丝路人才集聚、海内外人才交流融合、创新活力竞相进发的丝路国际人才高地。
  
  中外智库副主任、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管委会主任张新阳表示,丝路国际人才交流港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强化智库、产业、高校、科研精准对接,探索实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接轨的政策和措施。汇聚高端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强化知识产权成果保护转化,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依托丝路国际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贡献智慧与力量。

  KPHZ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致力于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中心成立专家委员会,为引入的资源服务平台把关,中心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为关注重点,先进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KPHZ整合优质资源,提供专业的国际技术转移服务,通过技术授权、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模式,实现“孵化成果、孵化企业”,促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上一条: 聚焦知识产权保护!四大措施助推中小企业发展
下一条: 交通管制 | 9月1日起,北京部分道路交通管制!具体路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