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新闻中心

打破“藩篱”,合肥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跑

来源:合肥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4-19
我市将力争通过三年攻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全市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每年就地转化科技成果3000项,每年打造100个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场景。力争到2025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8%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0户,建成千亿级科技大市场,建成5个左右国家级产业集群。

  科技成果如何高效转化?怎样才能做到无缝对接?如何打造一套完善的体系来保障科技成果的充分转化?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之下,促成科技与经济紧密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成为世界难题。
  
  探索永无止境。在这条崎岖之路上,创新合肥逐渐摸索出一条“通关”攻略。
  
  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
  
  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原始创新是“源头活水”,无论是科技革命还是工业革命,依靠的皆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大突破。在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上,合肥不遗余力。
  
  如今,合肥现有高校61所,在校学生70万人。拥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8家,各类新型研发机构21家。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4个,省“一室一中心”20个,院士工作站68个、博士后工作站135个。
  
  围绕国家战略,突出原始创新,合肥不断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能源、环境、大健康、人工智能等“国字号”研究平台组建运行,建成、在建、预研11个大科学装置,墨子传信、热核聚变、铁基超导、九章计算等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不仅如此,中国科大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三位院士分别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领域成立了产业化公司。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在等离子体、大气环境探测等技术领域转化了一大批成果实现产业化。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桥梁
  
  科技成果转化难,难在信息不对称。要让待字闺中的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结合,必须在企业与高校院所间搭建起双向对接的桥梁。
  
  为此,我市出台《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试行)》,以高校院所为主体,与中国科大、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大院大所大学合作共建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平台26个,积极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研发,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同时,聚焦产业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制定《关于组建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的意见》,以企业为主体,加快遴选培育一批市技术创新中心,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争创安徽省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首批8个省实验室和7个省技术创新中心组建运行。
  
  此外,我市还不断促进技术转移服务,已拥有技术转移机构28家,生产力促进中心33家,其中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9家。设立市天使投资基金,规模6.24亿元,累计实施投资项目107个,投资金额5.53亿元。
  
  提升承接成果转化能力
  
  为提升企业承接成果转化能力,我市以企业为主体,成立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机器人等22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不仅如此,我市还重点解决科技成果工程化问题,支持企业建设各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每年增加100个以上。
  
  目前,已培育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80家(国家级18家),备案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98家(国家级20家),着力构建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全生命周期创新链,加快实现从团队孵化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一体化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实施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2020年培育2574户科技型中小企业、3328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6户高成长企业。2020年,7家企业登陆科创板,新增数量居省会城市首位(总数居省会城市第二位)。累计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4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8家,均居省会城市首位。
  
  构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为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我市积极构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成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安徽创新馆,完善安徽科技大市场技术交易功能,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的科技市场,成功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
  
  建成合肥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高校院所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安徽联合产权技术交易所,推进技术产权交易场所整合,开通网上技术交易平台。
  
  积极推行创新贷、科技小额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创新贷、科技小额贷累计放贷9.6亿元。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输出11910项,输出额230.69亿元;技术合同吸纳9170项,吸纳额341.44亿元,同比增长35.19%。登记科技成果2940项,同比增长81.93%,其中应用技术类成果2879项,实现产业化应用1125项,产业化应用占比38.27%。
  
  加速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加速转化应用,实现科技价值!
  
  我市创新实施12个重点产业“链长制”,加快壮大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为代表的战新产业,培育形成了3个国家级、7个省级、10个市级战新产业集群,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升级,累计建设117家智能工厂、1107个数字化车间。积极培育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合肥高新区打造形成“量子一条街”。
  
  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合肥广大科技工作者快速开展科研攻关,涌现出中国科大“托珠单抗”治疗方案、智飞龙科马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安龙基因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东超科技空气成像技术、博微太赫兹测温安检一体机等一批技术和产品,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我市出台人才支持专项政策,做好医疗服务、子女就学保障等精细化服务,成立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协会,搭建政府联系高层次人才桥梁和纽带,积极构建集研发、孵化、融资、服务和园区承接、知识产权保护等于一体的创新生态。
  
  发力千亿级科技大市场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合肥探索不断深入。今后我市将围绕打造政策先行、机制创新、市场活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区域高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其中,将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构建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全链条转化机制,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活力和效率,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合肥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依托各类高端创新资源和平台载体,围绕“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的产业布局,加强科技成果源头供给,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业,培育引领型的原创先导产业,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值得期待的是,我市将力争通过三年攻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全市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每年就地转化科技成果3000项,每年打造100个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场景。力争到2025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8%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0户,建成千亿级科技大市场,建成5个左右国家级产业集群。(黎静)


  KPHZ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致力于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中心成立专家委员会,为引入的资源服务平台把关,中心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为关注重点,先进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KPHZ整合优质资源,提供专业的国际技术转移服务,通过技术授权、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模式,实现“孵化成果、孵化企业”,促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上一条: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活跃 方式多元
下一条: 交通管制 | 9月1日起,北京部分道路交通管制!具体路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