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我建议鼓励科研机构聘请第三方机构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并允许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列支中包含成果转移服务费,同时加大力度培育集产学研一体的科创中心成为新型第三方机构。”
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科研机构是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大幅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是“十四五”期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强化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关键环节。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我在调研中发现,现阶段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仍存在转化率低、转化难等问题。以专利为例,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中指出,高校、科研院所的有效专利实施率(高校13.8%,科研院所38%)、产业化率(高校3.7%,科研院所18.3%)仍处于较低水准。大量科技成果因为缺乏生产可行性和应用经济性而被束之高阁,无法形成科技生产力。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的协同合作。目前,国内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职能多由校内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或技术交易中心等机构承担。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高校和科研院所难以自行顺利完成科技成果的推广、价值评估、与企业对接等工作,导致科技创新活动与市场实际需求产生脱节。
我认为,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可以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产业化,帮助打破创新成果供需藩篱,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第三方机构能为高校寻找可以实现其科技成果价值的企业,让科研人员专心于研究工作,同时也能为企业寻找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
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
国务院印发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中指出,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
针对当前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人员短缺及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我建议,第一,推出更为精准的人才聘用指导意见,允许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实际,自行拟定招聘需求并向第三方机构发布,遵循公平公开公正、依法合规、择优录取等原则,以兼职人员的方式吸纳第三方机构的专业人才,充实本单位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并与第三方机构形成深度合作,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同时解放科研生产力。同时,允许兼职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
第二,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招聘第三方机构兼职人员全面参与相关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前期技术分析,知识产权的布局、申请、保护,科技成果推广中试熟化及与需求方对接,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到的金融、法务、政策咨询,以及商业策划与谈判等。
第三,科研机构出台针对第三方机构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措施,保障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研发反哺。
我在调研中发现,尽管一些第三方机构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了全程管理服务,但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遵循专款专用原则,大多情况下第三方机构只能收取成果转化交易合同佣金。“佣金之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第三方机构参与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2020年2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加强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建设等重点任务,将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的专业化全过程管理提升至国家话语体系。
对此,我建议在科研单位引进第三方机构广泛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基础上,单位、科研项目负责人、第三方机构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允许在交易到账金额或入股股权基础上按一定比例支付科技服务费用,允许在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中列支科技服务费用,并计入科技成果转化成本。
培育集产学研一体的科创中心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技术经纪人“牵线搭桥”角色这一传统理解,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对产学研结合的需求不同,泛泛鼓励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并未做到“对症下药”。中小企业、初创企业相对更需要“外脑”帮助,工科院系介入产学研合作的可能性更大。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显示,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维持时间在10年以上的不足10%,而有些国家则超过3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内创新主体产出的科技成果以“短平快”为主,同时部分成果因为有着较强前瞻性,暂时难以找到应用场景,造成了科技成果闲置。
因此,我建议加大力度培育集产学研一体的科创中心成为新型第三方机构,多方共建,集基础研究、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政策咨询、法律服务及人才培育于一体。科创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核心是通过技术转移的一体化服务,支撑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市场,实现商业化发展。科创中心要有能力构建以开放平台为核心,向某个产业内科研项目提供基础层面和专业层面的基础技术能力,甚至包括技术框架、训练算力、专业数据、认知服务等,为产业内初创企业、创业团队应用新技术提供低成本的发展环境。
(采访整理:记者周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