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新闻中心

疏通创新链“堵痛难”,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 2021-10-30
“十四五”时期,深圳牢牢把握优势,持续赋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切实将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和产业发展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一、夯基垒台,多措并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当前,创新驱动发展在全国各地已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引领着社会各领域焕发蓬勃生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国向科技创新要发展的需求比历史任何时期都要强烈。

  

  相对于北上广,深圳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为巩固自身优势,深圳多措并举,全力助推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1月4日印发《深圳市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强本市科研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科研创新生态;3月26日印发《深圳市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行)》,旨在加大引进外籍“高精尖缺”人才以丰富创新人才领域。3月29日印发《深圳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管理办法》,继续加强深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6月18日印发《深圳市技术合同享受税收优惠事项管理办法》,进一步落实国家技术市场税收优惠政策。此外,成果转化部门对《深圳科技悬赏项目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进一步精细化“科技悬赏”措施;并且发布了《2021年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培育资助指南》,为经深圳技术合同登记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2021年1月至9月,深圳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9382项,同比增长25.95%;成交总额1269.73亿元,同比增长55.75%;核定技术交易总额1199.32亿元,同比增长48.73%。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圳制定了相关方案,选取了37家科研院所、医疗单位和国有企业实施新的成果转化激励方式,先赋权后转化。据统计,深圳高校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等,已累计完成成果产业化合同数9322项,金额43.66亿元。

  

  “十四五”时期,深圳牢牢把握优势,持续赋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切实将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和产业发展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二、科技转化新趋势,赋能科技新发展

  

  (一)宏观创新战略引领科技成果转化良性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更好地发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

  

  提出“突出转化导向”的基本原则,强化“优化专利质量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导向。

  

  《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为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二)立柱架梁,着力基础,营造深圳科研创新生态

  

  《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

  

  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

  

  提出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科学理念,部署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

  

  《深圳市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试行)》

  

  进一步加强深圳科研诚信建设,规范科研领域诚信管理,营造良好科研创新生态。

  

  《深圳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管理办法》

  

  进一步完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规范项目管理,更好为培养基础科研人才服务。

  

  《2021年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培育资助指南》

  

  为推动技术交易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深圳技术合同登记机构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项目给予一定比例资助。

  

  三、围绕科技转化,不断完善生态建设,赋能科技成果转化

  

  2021上半年,广东省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9307项,同比增长 63.08%;成交额2037.5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21.13%。其中,深圳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6064项,同比增长31.97%,占广东省技术合同总量的31.41%;成交额高达1111.44亿元,同比增长88.68%,占广东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的54.55%,在全省地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中排名第一。

  

  深圳积极响应科技部提出的“技术转移2+N的格局”,快速推进技术转移机构备案工作,2021年上半年共新增7家市级技术转移机构备案。同时,积极配合火炬中心相关人才培养要求,2020年至今,南方中心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南方科技大学等4家机构共举办6次初级技术转移经纪人培训,合计培训485名持证技术经纪人。

  

  截至2021年6月末,深圳市已登记备案技术转移机构92家,其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1家,市级技术转移机构81家。包括54家独立运作的企业法人或其内设机构(其中国家级4家);45家事业法人及社团法人(其中国家级7家);1家民办非企业机构。

  

  四、典型案例

  

  (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动适应市场,布局高价值专利,助力专利转化1.不断突破,推进专利孵化,助力创新型发展

  

  2020年,深圳先进院专利申请总数达到1723件,同比增长11.67%;新增专利授权660件。截至2021年4月26日,深圳先进院已累计申请专利10951件,累计授权专利4470件。从趋势上看,深圳先进院专利申请数近年来持续攀升,其中PCT专利申请在2020年有较大突破,申请数达到567件,位居全球教育机构第一名,累计PCT申请数达1525件。

  

  2.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转化工作,持续赋能科技成果转化

  

  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报告显示,2019年深圳先进院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3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为4.93亿元,该报告以全国3450家公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019年科研成果转化数据为样本,深圳先进院在全国高校院所中排名第二。

  

  3.产学研协同发展,主动适应市场,布局高价值专利

  

  在推动知识产权转化方面,不同于传统高校和院所单一的学科布局,深圳先进院的学科建设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动态调整,让优势资源、服务能力、产业需求等要素充分有效整合,以满足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为了让实用技术实现转化,深圳先进院从基础研究的专利创造阶段开始导入产业的技术需求,引入第三方机构,从技术路线、市场需求、应用和法律等层面进行辅导培训,布局高价值专利。

  

  (二)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全生命周期服务科技创新企业1.推动“科产创”深度融合,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

  

  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充分发挥统筹服务功能,强化政府与科研机构、创新企业的联动,构建市场为主体、政府为引导的一流创新生态体系,加快打造以源头创新为引领、成果转化为特色、“科产创”深度融合的新型科研经济增长极。打造“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楼上是研究院,楼下是企业。通过缩短从技术到产品转化研究的周期,助力科技初创企业跨越成果转化“死亡谷”。

  

  2.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先后出台“支持‘3+1’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12项政策举措,近2年累计资助项目2782个、拨付资助资金3.97亿元。在全国率先发布“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若干措施”,从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创新链建设、产业链建设、生态链建设等四个方面,将连续三年安排4亿元财政资金进行产业扶持。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围绕疫苗和免疫治疗、创新药、高端医疗元器件、锂电池关键材料等领域,建设7大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和9大科技创新产业园,推动形成覆盖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三)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集聚国际一流创新资源,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1.拢具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

  

  全力推动重大任务落地实施、培育区域创新主体,集聚国际一流创新资源、推动湾区协同发展,建设创新型经济增长极、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打造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积极推动部省市共建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教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布局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全面推进规划落地实施;培育区域创新主体,集聚国际一流创新资源。目前,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聚集国家、省、市各类创新载体达到458家,汇聚了深圳50%以上的高校资源和深圳6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以科技部、教育部、广东省联合出台“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方案”为契机,瞄准产业、创新、人才、教育融合发展,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大学、布局重大基础科研条件平台、推动深港科技创新先行合作;推动湾区协同发展,建设创新型经济增长极。

  

  2.推进“产、学、研、用、教”深度融合,打造各色产业集群

  

  以《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空间规划纲要》为纲领,高标准开展城市设计,全面推进规划成果落地实施,推动深港科技创新先行合作。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建设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创建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构建全链条共享服务平台;构建行业领军企业、“隐形冠军”新锐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的多层次企业集群;着重培育一批鲲鹏生态链企业、ARM生态企业和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创意文化等特色产业集群。

  

  五、发展不足及改进措施

  

  (一)发展不足1.堵点:创新生态亟待完善

  

  构建完整的创新链是一个选择难度高、失败风险大、持续时间长、涉及主体多的过程,该过程涵盖了产业发展水平、政策风险、投资回报、社会认知以及研发和产业配套等多环节。因此,创新生态建设至关重要,一两个堵点都可能导致创新链的断裂,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特别在成果转化初期的加工、测试和试用等环节,初创者往往需要更迫切的帮助和支持。

  

  深圳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前沿阵地,长期来看,深圳及我国科技崛起的“技术风险”与“非技术风向”将叠加,非技术风险更加突出。一方面创新本身就是不确定性,必然要面临市场、价格等风险。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发展呈现跨界融合、底层延伸、基础迈进的新趋势,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另一方面当前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国家间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对我国科技封锁将长期存在,“非技术风险”日益增大,多节点、多中心、多层级的“块状”全球创新网络正在形成,自主、安全、可控的科技创新体系亟需加速构建。

  

  2.痛点:专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不足,制约科技成果转化

  

  “十四五”以前,深圳优惠政策没有出台明显针对技术经纪人和科技中介机构的,导致区域创新体系中科技中介服务数量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客观影响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降低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

  

  2020年,全国共有各类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53家。其中,高校技术转移机构134家,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121家,政府部门所属的机构83家,独立第三方市场化运作的机构81家,技术(产权)交易机构34家;深圳已有备案的技术转移机构92家,其中国家技术转移机构11家,市级技术转移机构81家,国内排行第三名。根据《2020中国硬科技创新白皮书》显示,北京硬科技指数为84.04,遥遥领先。上海、深圳为第二梯队,硬科技指数在分别为50.48、42.92,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起到鼓励、引导、扶持技术经纪人和科技中介机构良性发展,使之成为深圳市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力量,亟待完善针对技术经纪人和科技中介机构的相关扶持政策。

  

  3.难点:研发活动和市场需求不贯通《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国内有效专利的产业化率为41.6%。从专利权人类型看,企业相对较高,产业化率为46.0%;高校最低,为3.0%。从专利类型来看,有效外观设计专利的产业化率最高,为51.6%;有效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相对较低,为34.7%。《202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全国各类高校当年专利申请数合计221006件,专利出售合同数为4803件,转让比例仅为2.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低除了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成熟的技术合作渠道与平台机制,合作效率较低以外,科技成果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也是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研发端大量的研发活动如何引导需求、适应需求、服务需求,而市场端大量的创新需求又如何能以最快速、最准确的方式对接研发活动,充分发挥公共创新资源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及高水平创新人才的作用,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渠道,打通研发端口与市场端口沟通桥梁等,是如今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改进措施

  

  1. 破堵点—营造生态护航创新实践

  

  2020年深圳积极加强技术市场和技术转移顶层设计,市科创委先后印发《深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办法》《深圳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深圳市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2025年)》《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等政策,在创新载体、知识产权、成果评价等方面齐发力,积极打造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为重点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2.去痛点—建设高水平专业转化体系

  

   加强职业技术经理人技能培训,完善技术经纪人培训制度,研究制订技术经纪人培训标准和培训大纲,优化培训形式和考试工作,着重开展技术经纪人的后续教育。健全科技服务业人才评定体系,完善职业资格评定制度,畅通技术转移人才职业发展和职称通道。推动有较好基础的高校建立技术转移学院或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课程,提高技术转移从业人员法律法规、经纪实务、知识结构等职业素养,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不断培育壮大技术转移转化交易市场,培育专业服务机构。深圳已有备案的技术转移机构92家,其中国家技术转移机构11家,市级技术转移机构81家,是推动科研机构技术转移的重要中介。此外,深圳还实施技术合同资助项目,对技术合同的卖方或受托方给予政策支持,去年以来已累计资助技术合同项目120个,金额4287.26万元。

  

  与此同时,深圳以市场化运营方式加强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在高校、企业、政府之间搭建成果产业化沟通桥梁,去年以来累计培训初级学员752人,其中发放结业证书529份。

  

  3.解难点—加强校企合作创新机制,着力高价值专利

  

  深圳政府不断建立健全校企沟通对接平台,促成校企协同发展,双方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技术为依托,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行业需求为牵引,加强校企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在研发前期对接市场需求,着力高价值专利,提高科技发展效率、增幅科技转化,赋能区域创新型发展。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为支撑的科学技术合作平台。

         

  KPHZ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致力于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中心成立专家委员会,为引入的资源服务平台把关,中心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为关注重点,先进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KPHZ整合优质资源,提供专业的国际技术转移服务,通过技术授权、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模式,实现“孵化成果、孵化企业”,促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上一条: 湖北首家双碳校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亮相
下一条: 交通管制 | 9月1日起,北京部分道路交通管制!具体路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