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在上海大学脑机工程研究中心,一群师生们正在试验一项新开发的技术,神奇而又科幻的一幕出现了:一名操作者手脚不动就能控制轮椅移动!而这辆神奇的轮椅就是新一代“脑控轮椅”,来自于上海韶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能够助力大脑康复训练。
上海韶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杨帮华,是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与医工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脑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连续从事脑机接口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近20年,主要研究运动想象脑机接口技术、脑电意念智能解码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脑机接口结合VR技术在医疗康复等领域工程应用,包括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系统等,支持企业获得中国首例脑机接口领域医疗注册证。为了更好的将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今年3月份,杨教授团队在环上大科技园注册成立上海韶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大学老师创办企业,特点是有知识和技术,但没有资金,从科研成果到产品有着漫长的工程化历程要渡过。环上大科技园的零号基地就在上海大学对面,是老师接触创业与成果转化的第一站。在初创期间,公司得到环上大科技园的辅导和帮扶,如园区推荐外观设计公司、医疗孵化服务企业参与企业初期启动发展;在企业融资、企业产品设计、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方面,先后推介多家机构和公司接洽;解读环上大科技园专项政策,协助修改和申报;帮助公司解决资金和场地问题,以实际行动助力公司发展。随着企业的产品雏形设计完成,开始进入到中试样机的开发,需要更大的场地,园区为企业对接到三号基地,租赁300平米的生产办公场地,目前公司正处于装修阶段,将于近期完成入驻。
作为韶脑科技公司的科研团队带头人,杨帮华教授对未来还有这些期许:“我希望宝山区和孵化基地能对我们公司有后续的跟进和专业的辅导。作为创业初期的科技创新企业,我们对技术方面的能力很有自信,但是在生产经营、融资合作、特别是市场营销方面都欠缺经验,希望宝山可以给予我们更多的指导,携手韶脑科技共同攀登科技高峰。”
据了解,2021年公司还将规划研发老年人预防痴呆训练系统产品、青少年注意力加强训练系统产品、脑卒中康复治疗系统样品、失眠治疗系统样品、脑控电动轮椅样品。
这仅仅是环上大科技园实现“苗圃一孵化器——中试加速——产业化生产”成果转化内循环创新链功能布局的一个案例。
2020年11月,环上大科技园正式开园。环上大科技园以提升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服务能力为核心功能,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授牌零号基地(宝山科技园)、一号基地(临港城工科技绿洲)、二号基地(上海国际研发总部)和三号基地(石墨烯研发平台)四大核心基地,总面积约30余万平方米。同时延伸规划海创汇加速器(五号基地)、南大科技金融中心(六号基地)等载体赋能环上大科技园建设。
环上大科技园零号基地定位科技成果转化“首站”,一号基地定位成果转化中试加速综合体,二号基地定位科创企业孵化与研发基地,三号基地定位新材料产业中试及加速基地。零号基地毕业企业输送至一号、二号基地,一号、二号基地毕业企业输送至南大、吴淞及特色产业园内,成果转化“内循环”创新链基本形成,项目从苗圃到孵化器再到中试加速,最后实现产业化生产全流程布局基本实现。
全新改造后的零号基地设置环上大行政服务专窗、银行移动柜台、投资人会客厅、创客咖啡、法律咨询等服务,上海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首站”功能明显增强;一号基地构建“科技赋能综合平台”,拟成立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环上大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科技融媒体服务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站式科创服务;三号基地引进专业孵化机构共建加速孵化平台,以石墨烯市场应用推广为导向,着力构建石墨烯应用技术创新、中试及产业化的核心服务能力。
完善的科创生态链不仅包含投融资、技术转移、政策咨询等公共服务,还重点聚焦成果转化新平台建设,积极整合技术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加强域内大型企业与上海大学资源对接,加快建设一批校企联合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围绕宝山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建设朝晖新药研发与中试放大平台、上海塞力斯医学检验所、斯菲尔产业数字化创新中心等一批校企合作创新平台,为园区企业乃至区域企业提供中试放大、产品升级、医学检测等服务。其中,朝晖新药研发与中试放大平台,是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与上海大学共建产业中试基地,落地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聚焦原料合成,新药研发,产线升级,服务基地产业化发展。上海塞力斯医学检验所由塞力斯集团与上海大学联合建设,依托环上大科技园,打造宝山区域的生物医药公共测试平台,助力宝山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截止目前,环上大科技园已落地113家企业,其中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8个,成功转化包括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和实现进口替代的多项科技成果。如:呼吸式测血糖仪器(摇橹仪器)、被国家列为“产业关键共性关键技术”的质谱分析测试产品(海珊智能)、脑机接口解决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系统(韶脑传感技术)、美国独创的细胞分离、分析技术的国内研发生产(カ微拓)、德国一次性电子内窥镜微创诊疗器械的国内研发生产(埃尔顿),另有一批项目在转化过程中。
当前,宝山区正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高举科创大旗,奋力打造上海市科创中心主阵地,重点聚焦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半年多时间,全区新建环上大科技园、复旦宝山科创中心、上海北大科技园、上海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悉尼科技大学上海创新研究院等多家以国内外知名大学科学院为主题的科技园区集群,成果转化新动能不断蓄势,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园孵化和产业承载能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