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尽早取得突破。”
“可以探索搞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
10月22日,一场“谁能谁上”的“揭榜挂帅”活动进一步解开了不断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蓝谷密码”。当天,“智汇蓝谷•揭榜挂帅”暨“创响中国•青岛蓝谷站”启动仪式在青岛蓝谷举行,此次活动不仅正式发榜近300项技术需求,还现场完成院企签约14项,此外山东大学青岛蓝谷成果转化基地、海水淡化成果产业化工业超市揭牌,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经理人代表接受了聘任。
一头是企业释放的真需求,一头是院所拿出的真本领。
以需求导向,“谁能谁上”,激活成果转化,也让“科学家挂帅出征、企业家精益创业”在蓝谷蔚然成风。
揭榜:
揭的是对困难瓶颈的“动真碰硬”
在这场“揭榜挂帅”活动中,第一阶段就征集企业需求近300项,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海洋装备、新型材料等众多领域,目前已达成61项合作,签约金额约1.27亿元,极大推动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好的成果令人欣慰,但成果背后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不少企业和院所之间其实存在着“信息壁垒”问题。以青岛九合机械为例,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妮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家生产销售混凝土机械的公司,此前生产的泵车可将混凝土输送到70米的高空,这在国际已处于领先水平。然而,企业需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当试图研发输送高度达80米时,却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对于一家中小企业来说,很难有持续的资金和人才支撑着技术研发,每一次投入都意味着企业运营风险的增加。”
如何实现机械臂轻量化这一技术突破,是摆在九合面前最大的难题。庆幸的是,九合机械遇到了“揭榜挂帅”,今年4月份以来,本着“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应用导向”的原则,青岛蓝谷协同即墨区发起“智汇蓝谷•揭榜挂帅”活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敢于“动真碰硬”的姿态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难题,联合成立“企业科技需求调研工作组”,下沉企业一线实地调研,走访创新型企业189家,九合便成为其中的“幸运儿”,通过精准配对,最终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为其提供的方案很好地解决了九合的难题。预计明年5月,这款五桥底盘臂长80米的混凝土泵车便可问世。
“揭榜挂帅”通过有需求的企业 “出题”,科技部门张榜,有研发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揭榜”,强强联手,共同开展项目技术攻关,破解难题,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在王妮妮看来,“揭榜”不仅为中小企业与“高大上”的院所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专业化的服务让科研人员和企业间“听懂”彼此,更易达成合作。
可以预见的是,“揭榜挂帅”之举正在打破壁垒,而所建立的不仅仅是一种机制,更是蓝谷以科技为基础,筑牢科研工作者、企业家们对壁垒攻关决心、未来发展愿景的信念之魂。
挂帅:
挂的是对科研实力的“十足底气”
那么,为何蓝谷敢于动真碰硬“揭榜挂帅”呢?
答案便来自蓝谷对自身拥有雄厚科研实力的“底气”。淬炼十载,蓝谷集聚了众多的科研资源,也塑造了其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
目前蓝谷已集聚“国字号”涉海科研平台、高等院校50余家,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70余个,市场主体突破6000家。今年1-8月份,蓝谷新签约、引进各类项目113个,总投资225亿元;新增市场主体增长30.2%;规模以上企业增长49.1%;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100%;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24%;新增技术合同交易额1.94亿元、增长32%,其中青岛本地转化1.28亿元、占比66%。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青岛)、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等一大批院所、高校正在为蓝谷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通过“揭榜挂帅”,大企业与大院所合作创新逐渐成为主流,海信、海尔、华大基因、安琪酵母、海检集团、一汽解放、即发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拿出应用场景张榜开展技术攻关,蓝谷院所积极揭榜,目前已形成系列合作。
如海信集团,就与蓝谷至少4家院所展开了技术合作。其中与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在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8项核心关键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度合作。同时双方围绕国家战略技术需求申请并获批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目前,双方在天大研究生院(青岛)的支持下,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进行了高端人才的联合培养,提升了海信集团的产业智力资源竞争力。
依托山东大学在微生物技术方面的科研优势,安琪酵母与其不仅在酵母菌种、酶制剂及新型食品添加剂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将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形式,在人才、项目、平台等方面建立全面合作,在学术界及产业界形成有原创性、突破性、对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高水平科技及转化成果。
强强联手是快速实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如果能够让企业、院所拥有“输血+造血”能力,将大大提升成果转化的效能。
因此,蓝谷创新体制,鼓励院所成立产业化平台公司,解决对外投资、收益分配等问题;同时鼓励院所发展专业孵化平台,为成果产业孵化提供专业服务,通过“研究院+产业化平台公司+专业孵化器”模式,推动成果走向市场。
在活动当天,“山东大学青岛蓝谷成果转化基地”揭牌成立。山东大学(青岛)科研处处长张荣林表示,学校科研机构和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0到1的突破,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则是为科研团队提供一个走向市场的环境,实现1到100,甚至到10000的转化。目前基地已确定入驻数链融合技术创新中心、中法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地址安全创新中心、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创新中心等4个中心,其中数链融合技术创新中心孵化的2家公司也即将注册落户。
截至目前,蓝谷6家院所成立产业化公司,7家院所建设众创空间或孵化器,5家院所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020年至今,院所实现横向技术合同转化385项、成交额5.21亿元,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98家,转化势头强劲。
揭榜挂帅:
合众力下好科技成果转化的精妙“棋局”
能合众力者,则能无敌于天下。不断发挥政府资源统筹整合优势资源,全面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企业与科研院所手持“棋子”,政府奉上“棋盘”,一盘盘精妙“棋局”不断在此布局。功能区改革以来,青岛蓝谷实招频出,已经蹚出一条独特创新之路。
线下牵头成立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吸纳63家涉海科研院所、重点平台、龙头企业等参加,改变过去各谋发展的模式,由联盟将大家聚合起来,扭成一股绳,共谋发展。此次“揭榜挂帅”活动就是由联盟组织院所、机构组成了10支专业化队伍开展了需求摸底、对接交流等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对接效率……
线上搭建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国家深海基地、海检集团等十余家重点院所、企业内的高端仪器“一网打尽”,400余台套、价值超5亿元设备悉数入网,通过“共享、共用”,推动区域内创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各单位运营成本,实现“共赢”。同时以仪器为媒,嫁接各“国家队”的专家、成果资源,为科技中小微企业研发提供解决方案,真正盘活蓝谷的科创资源,让科技创新进一步为产业发展赋能……
通过发起“揭榜挂帅”等系列活动,让揭榜院所与企业加大技术攻关合作力度,共同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创新驱动发展。2020年至今,青岛蓝谷技术合同数量和成交额均超过之前4年总和,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连续两年翻番,先后获批第三批精益创业类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海洋领域专业国家级孵化器。
成果来之不易,但要达到科技成果长期高效“转得顺”“接得住”并非一日之功。目前,“智汇蓝谷•揭榜挂帅”活动尚有221项需求张榜以待,未来该活动将常态化举办,不断总结经验,做深、做实、做出成效,以此来推动蓝谷加快打造成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标杆和样板,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澎湃大潮中蹚出一条创新之路,为青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城提供强大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