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南海又有大动作。本周起,《佛山市南海区强化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正式实施,计划到2025年,各级财政将安排不少于200亿元,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不少于600亿元,共同构建“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团队)—企业研发机构—创新产业载体”的创新生态链,让科技创新成为南海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到2025年研发投入占比要超3.6%
《方案》明确,提升科技创新转化效率,是南海强化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南海将构建政府、创新平台、企业共生共荣的创新共同体,促进创新平台与本土企业充分对接,推进科技成果工程化应用,让科技创新成为南海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南海预计到2025年,各级财政将安排不少于200亿元,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不少于600亿元,大手笔构建创新生态链,力争将R&D(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提升至3.6%以上,推动3200家规上企业成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达42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85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600家,初步形成汽车、泛家居、机械装备、有色金属及金属制品等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新型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安全应急与环保、智能机器人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4+6”产业链体系。
在通往上述目标的道路中,科创平台是最重要的抓手之一。据统计,2021年南海区共有规上工业企业4038家,占佛山市的43%;高新技术企业2954家,占全市的41%;“专精特新”企业432家,占全市的40%。
南海制造“星光灿烂”,活力无限。但同时大而不强、大而不新,这个困扰佛山制造业多年的问题,在南海也突出存在。具体表现在南海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仅为37.7%,低于省、市水平;创新投入不足,2020年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29%,低于省、市水平;13个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中,传统产业占了10个。
图为维尚家具生产车间。南方+ 戴嘉信 拍摄
科技创新,被视为传统产业由大到强的最重要抓手。而没有高水平理工类大学可以依托的南海,庞大的中小企业要实现创新驱动,引入与南海传统优势产业相匹配的科创平台,并搭建平台与企业精准对接的渠道,提高平台科研成果转化率,是最具性价比与可操作性的途径。
更何况科创平台还将带来另外一份惊喜:科创平台的入驻,往往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引进。如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研究院落户南海8年来,已孵化、培育出5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入驻后一次性带来14家科技型企业,其中1家落地当年营收就已超千万。
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研究院落户南海8年来,已孵化、培育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发力科创平台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科创平台也由此成为《方案》中的主要发力点之一。仅《方案》中提及的,与科创平台直接相关的配套文件就有4份,包括制定《南海区加强创新平台分类管理办法》,围绕创新平台的研发能力、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科技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建立年度考核、季度监测工作机制;对创新平台产业类别、研究方向、仪器设备等进行分类分级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在条件允许下向社会有偿开放仪器设备。
制定《关于财政奖补扶持科创平台建设的管理办法》,探索将财政奖补资金通过国资企业以基金、股权、物资采购、物业出租等多种形式投入创新平台,探索利用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为区内实验室、研究机构提供设备采购、物业配套等支持。计划到2025年,各级财政投入创新平台建设累计不少于100亿元。
修订《佛山市南海区促进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扶持办法》,对本地企业购买南海创新平台及其全资子公司技术研发服务的,每家企业每年最高补贴100万元;鼓励创新平台与骨干企业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对创新平台服务企业获得认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的给予创新平台奖励扶持。
制定《佛山市南海区“揭榜挂帅”和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实施细则》,支持企业与创新平台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支持额度最高达到5000万元。
除此之外,南海还搭建了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由南海区科技局与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研究院共建运营,采取线上需求撮合和线下需求对接的模式,促进创新平台与本地企业对接;策划组织行业协会走访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代表性科创平台,加深本地行业企业对科创平台的了解,搭建产业链协作渠道。
“将科研成果作为创新平台考核的最重要指标。”《方案》明确,创新平台要坚持“满足南海所需、服务南海发展”的定位,围绕全区重点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具有产业化价值的科技成果在南海转化应用或规模化生产,南海也对平台引进或孵化的企业在政策上予以优先支持。
图为季华实验室。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备好“大礼包” 财、地、人支撑南海创新腾飞
在科创平台之外,《方案》还为科创项目准备了丰富的“大礼包”:在资金方面,明确将出台《关于鼓励国有资本投资科技创新项目的扶持办法》,对政府性科创项目投资实行弹性绩效考核,并对此类项目进行补贴。探索以“财政+国资+社会资本”模式组建“市场化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招商及项目培育,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技术领域。
实施《广东金融高新区科技金融投资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以科创项目、新兴科创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接以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为核心的区域资本市场,促成股权融资、投贷联动融资。
修订《促进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产业集聚扶持办法》,引导私募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合作,充分利用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中长期投融资综合服务优势,为本地科创企业争取开发性金融支持,到2025年争取政策性银行资金支持南海科创企业超100亿元。
在用地与产业载体方面,探索优先供地机制,建立本土孵化重点科创项目库,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中安排不低于500亩的建设用地优先供给库内企业;对于纳入省“三旧”改造标图建库或市村级工业园改造范围的工业用地,若符合协议出让条件的,按相关政策协议出让给库内企业。鼓励符合政策的存量工业用地分割以及闲置土地处置后用于发展科创产业。
建立科创产业载体动态储备制度,各镇街储备足量科创产业载体,供招商单位和企业洽谈选址使用,其中九江、西樵、丹灶不低于5万平方米,其他镇街不低于10万平方米。
研究制订《南海区国资系统产业载体投建行动方案》,根据区内业态分布现状和产业链企业的招商需求,建设一批可经营的产业园区项目。按计划,到2025年区镇国资将建设科技型产业园8个以上、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米。
此外,《方案》中还重构招商评价机制,将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作为新引入项目事前评估的必审环节,将研发投入、研发人才引进、创新能力建设、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等作为招商引资项目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与产业技能人才培育力度,到2025年到2025年,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达到120个,技能人才总量达31万。
通过上述财、地、人等方面的支持与举措,南海着力强化制造业创新动能,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南海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撰文】黄艳姿 赵进
【摄影】戴嘉信
【作者】 黄艳姿;戴嘉信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