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五一假期,苏圣淞没有休息,每天开车从四川内江城区到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药菊基地。4月27日晚那场暴风雨后,基地受灾严重,他需要在现场指导工人做好后续补救,尽可能减少损失。
30岁的苏圣淞是药菊基地的专家负责人,也是内江市农业科学院青年专家科技服务团(以下简称“青年专家服务团”)的一名成员。这支队伍一共有70余人,平均年龄约35岁,他们的足迹遍布乡村田野,从单纯解决问题到参与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乡村振兴“新样板”。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内江市农科院青年专家科技服务团荣获“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免费提供技术服务
合理规划产业助农增收
张如义今年32岁,2016年通过内江“甜城英才”引进政策来到内江,通过不断学习、钻研、实践成为了中药种植领域的专家。
青年专家服务团的前身是脱贫攻坚时组建的科技服务团。2021年,内江市农科院成立乡村振兴研究所,张如义是副所长,依托这个研究所,农科院组织了年轻的科技人员组建了青年专家服务团。“希望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贡献青年力量。”张如义说。
团队成立后,开展了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百名专家进百村。张如义补充道,以前科研人员单纯是带技术下乡,帮助农民解决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今,他们会邀请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或者企业一起下乡,共同规划产业。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青年专家服务团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以农业科技为引领,发挥村集体经济主力军作用,引进企业,带动村民增收。
带着企业需求下乡
三方合作共同发展产业
田家镇火花村的中药材药菊产业,就是在青年专家服务团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
火花村副主任王开森介绍说,今年2月,宜机化道路改造后,村里空出了一块20多亩的荒地。一时没想好种什么,村委会于是向青年专家服务团求助。
在此之前,张如义了解到一家企业有药菊种植需求,于是,他直接带着企业的需求去村上洽谈。药菊投资成本较低,管理要求不高,而且周期短,市场缺口大,利润高。在分析了市场前景后,村委会初步同意。紧接着,科研人员在考察了当地土壤、水源、交通等条件后,得出了适合药菊生长的结论。
今年3月,药菊下种。由村集体、农科院和企业共同合作的产业发展模式在火花村落地。三方希望通过努力,将这片土地打造成农科院科研示范基地、产村融合示范基地、药企生产基地,将这种合作模式在更多地方复制推广。
推行专家责任制
脚踏实地实现人生价值
不仅仅是火花村,专家团队的成员们还对口联系帮扶了不少乡村,为当地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助农增收。
在资中县银山镇六角嘴村,科研人员指导村集体种植中草药吴茱萸,通过“科研+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达到“一地两种三收”的效果。即一块地,地上种吴茱萸,林下套种紫薯、萝卜等精品蔬菜。集体经济有收入,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和务工有收入,企业收获中药材。
张如义告诉记者,青年专家服务团成员分成了养殖组、种植组、种养循环组、农产品加工组,接下来还将成立成果转化组。团队推行专家责任制,每当发展一项产业,都会确定一名成员作为基地一对一帮扶专家。
苏圣淞的后备箱常备干粮和方便面,因为天气缘故,节假日也常常不能休息,经常在基地一呆就是一天。看着药菊基地已初具规模,他心里十分欣慰,之前的一切付出都值得。他希望基地在团队的管理下,给民众带去收益,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把论文写在田野里,让成果留在大地上。”青年专家科技服务团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团队美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