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新闻中心

陕西“十四五”科技创新突出“八大计划”

来源:河北经济网 发布时间: 2022-04-12
省科学技术厅日前印发《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揭榜挂帅”组织实施工作指引》,从项目的组织管理、立项实施等方面创新支持模式,推动更多优质的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落地,促进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

  “‘十三五’时期,陕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但是,科技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近期由省科技厅和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陕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对全省科技发展形势作出的评价。《规划》提出将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八大计划”等一系列改革发展举措,系统破解陕西科技创新提质增效中遇到的瓶颈和难题。

  

  《规划》作为进入新发展阶段陕西在科技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今后陕西科技创新、技术攻关、能力提升、创新生态优化等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紧扣高质量发展

  

  《规划》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战略,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方向,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攻关不断突破、企业创新能力和主体地位显著提升、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更加优化、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见效成势。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规划》设置的预期性指标主要有:

  

  确保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达到8%,力争达到11%;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000亿元,力争达到2500亿元;研发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达到0.7%;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8件。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形成独特优势,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不低于8%;“十四五”期间,力争建设4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5个左右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突破一批制约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

  

  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达到1.3%;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突破600家,国家备案孵化载体超过300家;确保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万家,力争达到1.2万家;力争实现100家科技企业分别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等板块上市。

  

  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以重点科技创新城(园区)为主要载体的区域创新体系高效协同。力争实现国家高新区在所有地级市全覆盖,高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举措扎实落地。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进一步弘扬,作风学风建设实质性改观。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5%。

  

  实施科创“八大计划”

  

  为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突出务实管用,在任务措施上确定实施科技创新“八大计划”。

  

  基础研究能力增强计划:建设以陕西实验室为核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联合实验室等为支撑的陕西实验室体系;不断提升省科技文献平台的资源保障能力,“十四五”末,力争全省科技报告汇交共享总量达到1万份。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聚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能源化工、新材料、现代农业、生物医药,以及绿色生态、公共安全和文物保护等重点产业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突破关键零部件和装备、关键基础材料等技术瓶颈。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鼓励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自主联合上下游企业及高校院所,组建30家以上创新联合体。支持其承担“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定向委托其承担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共同申报国家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面向中小企业开放科研资源、应用场景和研发需求,增强产业链韧性。

  

  园区基地创新引领计划:全省各高新区围绕主导产业,至少建立一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一支种子基金。重点支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及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在绩效评价考核中,突出研发经费投入、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质量、高新企业培育、经济运行效率、产业竞争能力、绿色生态发展等方面的考核指标。

  

  区域创新发展协同计划:积极参与“科技支撑西部大开发行动”,支持关中与陕北、陕南加强创新协作。以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以西安、宝鸡、汉中等创新城市和创新型县(区)为支撑,以重点科技新城(园区)为主要载体的区域特色创新发展格局。开展科技示范镇、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建设。

  

  创新人才培育引用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先支持国家级中青年领军人才和省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精准持续培养陕西科技领军人才。“十四五”期间,每年培育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0名,力争培育“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等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000名;争创国家科技人才试验区。

  

  科技创新合作交流计划:力争成为国家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试点。探索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重点区域在研发攻关、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方面的省际科技合作;积极组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在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在基础研究特别是数学、物理学等领域的对外合作交流。

  

  创新生态营造行动计划:以深入落实各类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为重点任务,以激发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为着力点。这其中,明确对全时全职承担重大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或平台建设任务的项目负责人以及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清单式管理和年薪制。

  

  

  科创治理能力再升级

  

  这次公布的《规划》,将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不断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作为全面增强陕西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主攻方向。

  

  在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方式上,做好“两个探索”。明确将影响产业发展特别是骨干龙头企业发展遇到的“卡脖子”技术梳理成榜单,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探索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赋予项目承担单位更大自主决定权。

  

  在推进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上,下放预算调剂权,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合理制定经费拨付计划,加快经费拨付进度。改进结余资金管理,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开展稳定支持科研经费提取奖励经费试点。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监督检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督,创新监督检查方式,确保科研项目经费合理规范使用。

  

  在科技评价制度改革上,深化“三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制定以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建立创新和结果导向的科研机构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基于机构类型、机构使命和机构绩效综合评估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机制。建立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科学分类、多维评价。

  

  科研机构“衙门化”是科技系统的一大顽疾,各方对“学阀”“大锅饭”现象也多有指责。《规划》对深化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明确提出要逐步取消科研院所行政级别。对公益类研究院所和行政性事业单位进行分类管理。鼓励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对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分配形式,稳定并强化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员队伍。落实公益类研究院所在人员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的法人自主权,允许科研院所设置流动岗位,支持科研人员短期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激励公益性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开展政府购买公益类科研院所服务试点。

            

  KPHZ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致力于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中心成立专家委员会,为引入的资源服务平台把关,中心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为关注重点,先进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KPHZ整合优质资源,提供专业的国际技术转移服务,通过技术授权、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模式,实现“孵化成果、孵化企业”,促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上一条: 两部门布局18个重点研发方向 推进交通领域科技创新
下一条: 交通管制 | 9月1日起,北京部分道路交通管制!具体路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