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2021年,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实现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首批3个云南实验室全部落地昆明,刘永定、陈景、张文宏、周德敏等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已成功认定481家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速创历史新高;一批科技利好政策持续发布;“揭榜挂帅”成科技项目遴选新常态……全市打造以强主体、兴产业、促转化、谋合作、配资源、创环境为核心要素的科技创新体系,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2022年昆明怎么干?省委省政府已为昆明把脉定向:在产业强省建设上当好排头兵,在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上当好排头兵,在创新发展和改革开放上当好排头兵。科技作为创新发展和改革的“先手棋”和“牛鼻子”,如何重塑昆明科创优势,强化其在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提前布局新兴产业方面的驱动力、向心力?昆明科技领域紧扣“大讨论、大竞赛、大产业、大发展”主题,聚焦各行业产业创新,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开展“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和大竞赛活动,全力以赴在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对标找差距激发内生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被寄予了振兴产业、促进区域发展的厚望。
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
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上,科技创新亦是热议的高频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纵向比昆明的科技综合能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科创体系不完善、服务管理水平不够高和资金“碎片化”、高附加值科技产品不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形成等问题。
“差距和优势都是相对的,要在变局之中寻新机”,昆明市政协副主席、昆明市科技局局长王键说。创新发展水平与兄弟省市有差距也同样是机遇,昆明科技工作要抢抓国家“双循环”战略机遇及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建设契机,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地缘优势,通过提升产业水平、聚力成果转化,驱动产业从粗放型向科技型转变,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创造更高附加值,让昆明成为国内科技成果转移的集散地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成果转移转化的二次创新策源地。
紧盯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以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和辐射能力为主线,围绕昆明特色、云南需要,超前布局新兴产业,以创新成果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该市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破局制约创新发展的困境,引导创新资源高效流动。
成果转化破局资源高价值流动
如何让昆明成为科技成果二次创新策源地?该市依托现有重点产业的优秀成果,在生物医药大健康、绿色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支柱产业提升高附加值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培育科技型企业,谋划新兴产业超前导入布局。
“十四五”开局以来,生物医药产业优势龙头企业集群化初见端倪。依托国家级创新支撑平台,涌现出沃森生物、积大制药、贝泰妮等生物制药和大健康产业龙头企业。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值最高的企业。创新疫苗研发及产业化集群建设项目(一期)暨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扩能项目已启动建设。
成果转化引领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开发了高纯金原料制备关键技术,产品性能与国外相当;9个国家级创新支撑平台的多项生产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农业科技助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见实效。依托昆明高原特色农业科创中心建设推进,2021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全年完成科技成果示范应用3878万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净收益4205万元。
新技术为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化发展奠定新能源基础。“绿色温暖——光伏能源多场景运用试验示范项目”将于今年3月验收。
现代制造业引领新兴产业布局迈出新步伐。到“十四五”末,北汽新能源基地将成为产业成果丰硕、制造体系先进、产业链条完善的新能源制造业龙头。
在成果转化和成果应用上,昆明探索出了资源高附加值流动发展的优选路径,科技创新跑出了重点,跑出了特色。
优化生态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是树,生态如土。昆明从政策要素、市场要素两方面重塑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宜商宜产宜生活的科技发展生态,厚植创新创业沃土。
科技生态构建的首要要素是政策。2021年着眼全域创新协同发展,制定了以《新时期昆明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17条措施》为统领,细化创新主体、研发投入、科技服务业促进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揭榜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统筹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政策链,让科技体系从“科技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2021年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比2016年增长了84.7%。科技服务业在“十四五”前两年与过去相比数量上有显著提升。科技金融为全市600多家涉外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交流服务,成立全国首家“生物医药大健康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昆明科技生态发展利好。
过去缺乏高位统筹,政策、管理、资金“碎片化”,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不易达到预期效果。经过改革,在科技项目遴选中实施“揭榜挂帅”、专项科技项目攻关、“赛马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已成新常态。2021年疫情期间,昆明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应急防治技术科研攻关,短时间内筛选评审立项81个项目,有效支持防疫科研,“揭榜挂帅”优点显现。
2021年10月“春城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项申报评审工作开始,全新的 “1+2+N”人才政策体系获得科技工作者认可,吸引了45名国家级省级人才参与申报。
从管理到服务,从政策要素到市场要素,从方法到体制改革,转变贯穿在一个个具象的政策和事件之中,释放着开放之城的魅力,吸引科技要素的进驻。
拓宽赛道赋能区域协同发展
从科研成果到生产力的蝶变,科技创新的生命力和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之中,昆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研发工作,拉近“实验室”和“生产车间”的距离,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持续集聚,科技引领发展的内涵日臻丰富。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主体量质“双提升”工程,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入库培育企业-规下高新技术企业-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2020年,全市高新企业达1166家。2021年规上高新技术企业达551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立足区位优势,昆明已逐渐形成“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融合发展局面。2021年北京康乐卫士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制药集团合作协议在昆明正式签约,双方围绕九价HPV疫苗研发及昆明生产基地正式开展项目建设,预计到2030年产品在俄罗斯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亿美元/年。
同时,科技创新主体在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科技合作日益频繁。2021年全市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14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4家。光伏发电、种植养殖、灾害防治等一批先进科技成果走向南亚东南亚国家。
“我们要在建设面向南亚东亚科技创新中心中发挥主动作用”,王键表示,昆明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门户城市的区位优势日益显著。政府搭建交流平台助力企业“跑出去”带动了一批企业找到发展机会,云南筑巢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有机肥推广到缅甸、泰国等地,成为昆明企业开展海外科技合作的示范;云南西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近几年的销售额中,越南市场占比已超过30%。昆明国际性科技合作速度正在加速,新赛场正在扩大。
云南网记者 王琼梅 周杰 通讯员 王薇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