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寿强 记者 欧金昌)日前,广西教育厅公布了2021年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等次评定结果,由南宁师范大学、贵港市覃塘区蒙公镇民族初级中学联合申报的项目《乡土化、课程化、一体化:乡村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28年探索与实践》荣获特等等次。
据该项目负责人、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卢锦珍教授介绍,蒙公民中作为一所乡村学校,长期以来自觉开展并不断思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效果,以适应国家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携手蒙公民中并联合其他院校专家开展长期合作,从1993年起,通过探索反思、建构方案、实践检验,走出了一条在乡村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可行之路。
该项目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3个主要问题。一是深度挖掘本土资源,构建乡土化、特色化乡村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内容,通过挖掘本土资源,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以本土特色资源来促进乡村学校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二是多类课程共同托举,构建乡村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载体,通过将场馆、社团、活动等课程化,结合学校的特点和需求,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三是内外生态共育共享,打通了校内外联动的乡村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通道,充分利用校外的本土资源开展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并将成果对外开放,改善了乡村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态。
在南宁师大初教院项目组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蒙公民中积极挖掘当地名胜古迹、传统生产生活器具用具、壮族文化元素、本地民俗风俗等本土本民族教育资源融入《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壮语文》和其他学科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先后建成了“那博物馆”“民族文化长廊”“民族文化小广场”等场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场馆课程;同时,学校创建了“壮美如画”“壮美乐章”“壮美纳米”等美术、音乐、化学等7个学科社团课程,引导学生探究本土本民族文化元素隐含的学科知识。在项目带动下,蒙公民中教师带领学生收集整理了86册抄录于清道光年代的壮族《道书》,对这一当地古籍做了抢救性保护,还自编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教育读本《情满壮乡——山南里》等,为当地农民和回乡青年办了8期壮文和科技培训班,开创了校内校外共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育人一体化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