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10月23日,记者从沈阳市科学技术局了解到,2022年沈阳市第二批科技计划补助资金已陆续下拨。锚定创新沈阳建设目标,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任务为牵引,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大力提升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率和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共计安排补助资金4.5亿余元。
以重大科技专项为牵引 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
2022年沈阳市科技计划设立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一代人工智能三个重点产业链重大科技专项,推进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成为产业振兴的“有效增量”。
中航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围绕工业燃机关键部件、大型民机复合材料机体结构件、高超声速临近空间飞行器关键部件等技术攻关需求,发布“揭榜挂帅”项目榜单。9个成功揭榜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签订委托研发技术合同额5000余万元,集聚科技人员174人,将开发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转化应用新成果42项,发榜单位预计可实现新增产值17.55亿元。“高超声速临近空间飞行器姿控动力系统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预期将使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有限公司实现超过每年50套的姿控动力系统配套生产能力,达产后年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
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重点围绕IC装备领域的涂胶显影设备、真空干泵设备、新型智能可穿戴柔性电子微纳集成系统等关键技术需求,发布“揭榜挂帅”榜单9项,有6项成功揭榜。6个项目总投资4023万元,签订委托研发技术合同额3400万元,集聚科技人员111人。通过联合攻关,将开发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转化应用新成果21项,发榜单位可实现新增产值2.6亿元。
沈阳大力开展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场景建设,推进以人工智能算力为支撑的大规模数据及算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2022沈阳市科技计划支持的2个项目在实施期内取得知识产权23项,在沈打造应用场景8个,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30项,实现相关技术及产品收入约5300余万元。
提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022年沈阳市科技计划以提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为目标,在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提升小微企业创新活力上持续发力,惠及更多科技型企业,切实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对新增的63家省级瞪羚企业予以支持。这些企业在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1.13亿元。获得支持的687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59.95亿元,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比达到88.47%,新增就业人员2376人。获得支持的582家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2.20亿元,新增就业人员2210人。
对13家新型研发机构予以支持。2021年,获得支持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形成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168项,引育科技人才153人,转化成果77项,技术性收入8685.85万元,孵化科技型企业34家。沈阳市能源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能源智慧管理等领域研发的5项科技创新成果已全部实现产业化。
提升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率 构建融合发展体系
沈阳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支持45个在沈转化落地的重大科技成果项目。其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航空高性能复杂薄壁构件先进成形技术”项目成功实现了多种航空典型产品的工艺开发和实验验证,解决了航空复杂薄壁构件的整体化、轻量化、高精度制造这一困扰我国航空制造企业的难题。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为7项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加速赋能,在相关领域形成应用示范和成果转化效益。其中,对沈阳天仁合一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沈阳市中医智能装备研究开发”项目予以支持,该项目研发的新产品有望填补国内空白,加速中医数字化。
另外,2022年沈阳市科技计划支持17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4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以及48个标准化补助(创新类)项目,强化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 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2022年沈阳市科技计划设立沈阳市基础科学研究专项,围绕国家重大产品创新技术需求、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增强原创性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供给能力。支持的20项基础研究项目涵盖先进装备制造、金属新材料等8个重点产业领域,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海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集聚高水平研发人员205名。
围绕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中的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新材料等7个领域,对35个“揭榜挂帅”项目予以支持。这些“揭榜挂帅”项目总投资约2.91亿元,签订委托研发技术合同额1.93亿元。通过开展联合攻关,这些“揭榜挂帅”项目将开发新产品44项、新技术76项、新工艺22项,发榜单位预计可实现新增产值40亿元。
以服务社会民生为宗旨 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生态
19项种业创新项目获得支持,预计形成新技术15项、育成新品种60个,新品种推广应用实现增收2200万元。聚焦攻克设施农业土壤可持续利用、外源污染防控等技术瓶颈,支持10项黑土地保护项目,预计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20项,高水平设施蔬菜示范面积超过1000亩,增产率超过10%。支持星创天地打造集产业示范、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平台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平台。支持农村科技特派团推广新技术75项,引进新品种103个,科技示范种植面积可达到8300亩。
聚焦污染防治、城市低碳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公共安全四大领域,支持39项社会治理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应用、示范和推广,预计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60项以上。支持公共卫生研发专项项目25项、专项2项,助力各类医疗机构开展疾病防治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开发一批临床急需的诊疗产品,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明确一批疾病防治新机制、新靶点、新策略,提升公共卫生领域创新和服务能力。
在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生态方面,支持22个双创载体。这些双创载体目前拥有专业孵化服务人员303人,1402个入孵企业及创业团队拥有有效专利486件,吸纳就业1万余人。
“揭榜挂帅”助沈飞民机 加速科技创新步伐
2022年初,一支由江西昌兴航空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进驻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沈飞民机),与沈飞民机科技与信息化部科研人员开展联合技术攻关。10月,沈飞民机的4个“揭榜挂帅”科研攻关项目获得2022年沈阳市科技计划航空航天重点产业链重大科技专项支持。
10月21日,沈飞民机副总工艺师贾晓亮说:“精准施策,取长补短,‘揭榜挂帅’为企业引入了全新的科技创新模式。我们有信心在国产大飞机复合材料机体结构零件成型工艺、成型工装关键核心技术以及机器视觉智能检测关键技术方面,攻克一个个堡垒,抢占国产大飞机关键部件市场的更大份额,推动沈阳航空航天产业快速发展。”
在实现大型民用飞机复合材料机体部件装配自动化技术“从0到1”的突破后,沈飞民机瞄准了大型民机复合材料机体部件成型和工装市场,希望打造企业全新的拳头产品。但企业在复合材料零件成型和智能化检测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短板,现有技术研发实力不足以支持目标达成,如此,寻找“外脑”就成为一种可行性选择。
贾晓亮认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是一种通过市场竞争来激发创新活力的科研课题分派机制和激励机制。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可以为企业发展寻求到更多有效的技术资源。通过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大大节约了企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精准助力企业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目前,沈飞民机与两家在各自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合作已全面展开。通过充分的技术交流和需求上的多次沟通,沈飞民机与揭榜企业共同制定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并不断完善。沈飞民机投入复材中心车间以及科技与信息化部科研人员,为“揭榜挂帅”项目保驾护航。
贾晓亮说:“我们的科研团队非常认可这种技术合作方式,大家每天加班加点,到现场推进技术方案实施。同时消化、吸收揭榜方企业提供的先进技术,为以后同类零部件成型工艺和工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打下基础。”
“大型民用飞机部件机器视觉智能检测关键技术攻关”“大型民用飞机复合材料机体结构零件成型工艺关键技术攻关”等4个项目,其研究成果将应用在C919大型客机后机身、垂直尾翼、APU舱门复合材料机体结构生产中,有望为企业带来C919大型客机复合材料零件制造约1/3的份额,年产值可增加5亿元。贾晓亮说:“这些研究成果与大型民用飞机复合材料机体部件装配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将形成完整的大型客机复合材料机体结构制造技术路径和大型客机复合材料机体结构制造能力,有望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巩固沈阳在民用飞机制造产业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扩大沈阳航空产业规模,并带动上游企业,共同为沈阳地区航空产业集群式发展‘推波助澜’。”
传感产研院 打造传感器原创技术策源地
成立3个月,便被认定为沈阳市新型研发机构;两年时间里,申请发明专利41项,获得授权专利24项,制修订国家级团体标准1项,在传感器专项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国家级荣誉……依托国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沈阳市传感产业技术研究院快速成长。10月21日,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仪表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国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传感科技)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沈阳市传感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传感产研院)院长曾艳丽说:“我们要做攻克传感器领域‘卡脖子’问题的创新先锋,引领沈阳传感器产业集群化发展。”
在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传感器技术都是最为核心的技术。曾艳丽告诉记者,在信息化时代,传感器几乎无处不在,其种类也很多,产业竞争也相当激烈。沈阳仪表院希望能够加强传感器领域的科技创新,持续推动相关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传感产研院成立至今,我们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开展传感器相关领域前沿性、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传感技术应用开发,高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同时,传感产研院也承担着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为沈阳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的使命。”
曾艳丽介绍,传感产研院紧密追踪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化、精密机械、功能材料等领域技术发展,立足“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产业服务与创新孵化”两大功能定位,采用“技术研发+产品定制+产业服务”的模式,提供技术研发与产品设计、工艺试验与工程化试产、产品制造与销售、技术成果转让与产业孵化等服务,解决传感器、仪器仪表、专用装备等产业发展中传感技术应用的共性技术问题,满足智能制造、工业控制、装备制造等产业对传感技术的应用需求。传感产研院与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通过攻克传感技术“卡脖子”问题,为大型装备的国产化提供传感技术服务,提升相关产业的国产化水平。
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沈阳仪表院建设。在传感技术突破、传感器产业发展上,曾艳丽深感重任在肩。她希望通过传感产研院的发展,打造传感器领域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建设传感器产业创新的高地。为此,沈阳仪表院将研发中心整体平移到传感产研院,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国家大型油气管网安全完整性评价等方向,组建研发团队。同时不断招兵买马,强化科研创新力量。
推进传感产研院高质量发展是曾艳丽和沈阳仪表院上下共同的目标,获得2022年沈阳市科技计划新型研发机构专项支持,更让她信心满满。曾艳丽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高端人才引进、加强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强化团队建设几个方面,引领传感产研院驶上发展的快车道。”目前,沈阳仪表院全新的总部和科研基地加紧建设,人才激励机制正在谋划,技术创新方向正在布局,高层次人才引进正在推进……2021年,传感产研院主营收入为1491.63万元,其中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收入占比达91%。
数说2022年沈阳市科技计划
2022年沈阳市科技计划强化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振兴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安排第二批补助资金45473.71万元。
本批次科技计划共惠及各类创新主体1597家。其中,企业主体1531家,占95.9%,高校院所及医疗机构66家,占4.1%。
安排企业补助资金30977.01万元,占补助资金总数的68.1%,安排高校院所及医疗机构等补助资金14496.7万元,占补助资金总数的31.9%。
各承担单位近一年已研发、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553项;累计申请各类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465项,软件著作权289项;促成技术转移转化1201项;主导、参与制定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57项、行业标准53项、企业标准163项;孵化创业企业192家,帮助86个企业及创业团队获得投融资4687.5万元。
各承担单位近一年培养硕士、博士及各类科技人才1692人,培育技术转移、技术经纪人才329人;组织创新创业、技术论坛、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训等活动1196场次;开放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2750台(套)。
目前,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538家,同比增长45.24%;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341家,同比增长30.5%;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152家,同比增长72.73%。其中,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年营业总收入6%,高于全市企业R&D平均支出的一倍以上。(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岳雨 通讯员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