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新闻中心

中国学者利用铜、锌同位素揭示月核形成过程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 2019-11-25
大碰撞假说认为,月球形成于一个火星大小的行星和原始地球在45亿年前发生的大碰撞。碰撞后的物质飞溅到太空,在月球轨道聚集增生,形成炙热熔融的月球岩浆洋,之后从中分异出月核、月幔和月壳的结构。一般认为,大碰撞时的挥发作用会改变月球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但是对于月球圈层分异,特别是月核形成过程还知之甚少,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的了解。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黄方教授团队建立了高精度的铜—锌同位素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与国外同行合作,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精确地测定了硅酸盐熔体和金属熔体之间的铜和锌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及其制约月核的成分和形成过程。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地球化学刊物《地球化学远景通讯》上。
  
  大碰撞假说认为,月球形成于一个火星大小的行星和原始地球在45亿年前发生的大碰撞。碰撞后的物质飞溅到太空,在月球轨道聚集增生,形成炙热熔融的月球岩浆洋,之后从中分异出月核、月幔和月壳的结构。一般认为,大碰撞时的挥发作用会改变月球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但是对于月球圈层分异,特别是月核形成过程还知之甚少,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的了解。
  
  铜(Cu)和锌(Zn)既是挥发性元素,它们可以制约碰撞过程中的挥发效应;又是亲铁—亲硫元素,也可以制约核幔分异过程。因此可用来探讨月核分异对于月球化学组成的影响。
  
  研究发现,含硫的金属熔体相对硅酸盐熔体显著富集轻的铜和锌同位素,而不含硫的金属熔体和硅酸盐熔体之间的分馏较小。这个结果很好地解释了地球和月球之间金属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差别。月、地之间较大的锌同位素分馏明显反映了挥发过程的影响;虽然铜的挥发性比钾和钙要弱,但是月、地之间的铜同位素组成差异比钾和钙同位素要大。这可能是因为月球的铜同位素组成不仅受到大碰撞时挥发作用的控制,也会受到月核形成时含硫金属熔体从月球岩浆洋分离的影响;而钾和钙不进入月核,因此不受月核形成的影响。(记者吴长锋)



  KPHZ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致力于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中心成立专家委员会,为引入的资源服务平台把关,中心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为关注重点,先进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KPHZ整合优质资源,提供专业的国际技术转移服务,通过技术授权、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模式,实现“孵化成果、孵化企业”,促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上一条: “冬眠”技术或颠覆未来太空旅行
下一条: 交通管制 | 9月1日起,北京部分道路交通管制!具体路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