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2020-01-22
如今,鸭茅基因组数据库已经开始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作用,其数据库网站已于去年8月上线,访问量近5000次。目前已有包括复旦大学、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农业研究所等在内的中外学者访问网站,进行相关基因位置及表达的检索。
2020-01-22
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基础上,改进研制的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承担载人空间站舱段和光学舱发射任务。2018年11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完成初样转试样研制阶段评审,进入试样研制阶段。
2020-01-21
截至2019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共计186.2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3件,提前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前3位的省(区、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和江苏。
2020-01-21
据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官网日前报道,该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实验(LHCb)团队报告称,他们在检验轻子普适性时发现,不同轻子的行为可能存在差异。尽管这一结果统计显著性不高,但与此前其他结果吻合。如这些结果获得证实,意味着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存在破绽。
2020-01-20
基于多个项目所形成的技术积累,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和赵涤燹领导的课题组联合天锐星通科技有限公司,对超低成本CMOS工艺毫米波芯片、大规模天线阵设计进行了深入探索;深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同步解决了大规模天线阵电路板制造及集成工艺等关键技术。他们首次较为彻底地疏通了阻碍CMOS毫米波通信芯片走向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所有核心环节。
2020-01-19
伴随着银河航天首发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我国已经迈出了5G“太空通信”征程第一步。银河航天首发星是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5G低轨宽带通信卫星。该卫星采用Q/V和Ka等通信频段,具备10Gbps速率的透明转发通信能力,可通过卫星终端为用户提供宽带通信服务。卫星入轨后,将在轨开展相关技术和业务验证。
2020-01-19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高质量单层石墨烯在拉伸条件下可实现高达5%的完全可回复弹性变形,其断裂应变更达到约6%;同时,其弹性模量接近于理论值约1000兆帕,而抗拉强度达到了50至60兆帕。证实了单层石墨烯可具备极好的弹性变形能力,为其晶格应变调控奠定了基础。
2020-01-19
从5G领域中高端人才需求分布前十的城市来看,深圳和北京占比分别为18.3%、18.1%,位居第一和第二,上海为13.8%。北上深三个城市构成的第一梯队对5G人才需求总体占比为50.2%,占据全国5G人才需求的半壁江山。杭州和广州人才需求占比为6.0%、5.0%,为第二梯队。其他城市的人才需求占比均在3%以下。
2020-01-18
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当前各地正紧锣密鼓地制定政策以培养、吸引、留住人才。教育部2019年3月公布已有35所高校获批建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剑指”行业人才缺口。社会力量也投身其中,人工智能青年科学家联盟、企业人工智能大学陆续成立,旨在挖掘培养青年人才。
2020-01-17
怀柔科学城早在2007年就开始谋划。2016年,北京市明确提出“怀柔科学城”概念。2017年,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成立,学科发展方向明确为:物质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生命健康和人工智能科技等方向。“十三五”期间,中科院有100亿元研究项目落地怀柔,截至目前,固定在怀柔工作的中科院科研人员不到1000人。按计划,到2025年,在怀柔科学城工作的中科院人员将达到三个“万人量级”:固定研究人员超万人,流动研究人员超万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在校学生超万人。
2020-01-15
有了好政策,更重要的要看落实。杨仁全介绍,条例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市科委正研究制定落实方案,确定条例落实的线路图、时间表,并列出落实清单,明晰各主责单位。通过开展宣讲、加大宣传等方式,今年将促进条例进高校、进科研机构、进企业、进园区,并督促高校企业等出台配套政策,把条例落到实处。
2020-01-15
刚刚过去的2019年,北京科学技术转化成果丰硕,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695.3亿元,比前一年增长14.9%,增幅创下了近5年新高。据悉,2020年北京市将下大力气服务国家重大任务落地,围绕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北京优势领域,整合优势创新资源,为国家实验室在京建设提供坚强保障,积极承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任务。同时要下大力气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抓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和“科创30条”政策落深落细,大力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推动开放创新合作。
2020-01-15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梁胜介绍,2020年,经开区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初步预计,地区生产总值仍会保持8%的增长,主导产业年产值4000亿元以上;推动150项以上“三城”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持续打造“20+”技术创新中心和“10+”产业中试基地。
2020-01-15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启动建设、人工智能(AI)在癌症诊疗领域应用全面推进、航天民用成果落地生根……2020年伊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也称北京亦庄)瞄准“硬技术”,做好“白菜心”。
2020-01-15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学院在贵州省转移转化科技成果300余项,近5年来为贵州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9.68亿元、利税15.06亿元、社会效益88.64亿元。双方的合作有效带动了贵州省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书写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篇章。
2020-01-14
FAST试运行以来,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其灵敏度为全球第二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2.5倍以上。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经理严俊在作工程总结报告时表示,这是中国建造的射电望远镜第一次在主要性能指标上占据制高点。同时,FAST在调试阶段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数据,取得了阶段性科学成果。
2020-01-14
2019年,德国风力发电量约为127TWh,比2018年增长15.7%,首次成为德国最强劲的能源来源。截至2019年10月,德国陆上风电装机容量为53.1GW,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为7.6GW。光伏系统向公共电网提供了大约46.5TWh的电能,比2018年增加了1.7%。水电贡献了19.2TWh的发电量,在可再生能源中的增幅最大,达到了21.2%。生物质能发电约为44TWh,略低于上一年的值。2019年德国可再生能源总的发电量约为237TWh,与2018年相比增长7%。
2020-01-14
氢的同位素——氘,就是一种潜在的可控核聚变燃料,但氘在自然界中的浓度很低。“通常,高纯度、高浓度的氘是通过分离‘氢—氘’混合气体来获得的,但目前实现这种分离的技术能耗大、效率低、价格昂贵。”丁理峰说。
2020-01-14
1月10日—11日,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9年工作,部署2020年重点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胜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以优异成绩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020-01-14
日前,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顾学红、王学瑞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Freek Kapteijn教授合作,开发出一种中空纤维分子筛膜用于现代医疗麻醉氙气在线回用新技术,可以实现氙气的循环使用,节约氙气采购成本99%以上,同时也可大大缓解氙气市场供应紧张的问题。这一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2020-01-10
为落实蔡奇书记调研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指示精神,1月6日上午,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许强主持召开新型研发机构座谈会,传达蔡奇书记调研指示精神,并对新型研发机构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市科委副主任郑焕敏、许心超出席座谈会。
2020-01-09
新年前夕,一场充满“国际范”的区域性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在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拉开帷幕。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项目亮相昆明。基于雷达系统的地面变形监测系统、非入户式居民用电负荷智能辨识终端和卓印新型胶印水路系统3个项目得分最高,获技术突破奖。赛后,来自国内及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个创新创业项目相互进行对接,搭起了国内企业与海外创新团队资源对接的桥梁。
2020-01-09
一项创新医疗器械完成产品雏形的研发后,即便功能再优秀,由于缺乏工程化设计、注册检验咨询等原因,往往需一两年甚至更久才能完成医疗器械注册,这也使得创新医疗器械进入临床、上市阶段的速度被大大拖慢。这一问题在北京正在得到缓解。记者昨天获悉,中关村发展集团投资打造的全国首个医疗器械全链条专业服务平台已在京落地,助力医疗器械研发企业加快推进临床、上市进程,解决创新医疗器械产业化、商业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2020-01-09
据了解,位于昌平的未来科学城规划已正式对外发布,空间范围由10平方公里扩大到170.6平方公里,将重点聚焦“两谷一园”,逐一明确功能定位、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其中,未来科学城东区一期将打造能源产业战略支撑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生命科学园将打造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核爆点”,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沙河高教园定位为科教及产业融合新城,着力于打造以高校为依托、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
2020-01-09
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重点在作物关键基因挖掘、作物分子聚合育种技术、高效固氮生物学、作物高光效育种、农业新材料、农情信息智能获取等领域超前部署,力争取得一批基础研究成果与重大科学发现,强化科技创新源头供给。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重点在“藏粮于技”、畜禽良种培育、农业重大疫病应急防控、农业绿色发展、智慧农业与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联合攻关,集中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