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新闻中心

中国学者首次解释了托马斯·杨方程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4-08
研究人员从微观上深入剖析了界面张力的物理意义并对其进行分解,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定量描述固液气三相接触线处的毛细力,进一步明确了该毛细力与界面张力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建立了描述液滴接触线处毛细力平衡的理论模型,并给出了杨氏方程的力学解释。该理论得到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的验证。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小接触角的情况下,固液和液气界面在接触线处存在重迭,固体表面的液体有序层状结构对毛细力具有重要影响。

  科技日报讯(记者吴长锋)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工程科学学院、中科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团队,研究了固液界面毛细力的微观起源,揭示了液滴接触线处受力平衡的作用机理,并从力学角度给出了杨氏方程的合理解释。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1805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在研究润湿和毛细现象时描述了界面张力和接触角的定量关系。两百多年来,杨氏方程已成为润湿领域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虽然基于热力学能量最小化方法可推导得到该方程,但是研究者一直致力于从力学角度解释杨氏方程,并验证其在纳米尺度的有效性。该领域仍存在许多关键科学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作为控制液滴动力学的关键因素,作用在固液气三相接触线处的毛细力并没有在杨氏方程中明确体现,且易于与界面张力的概念混淆。另一方面,由于固液、固气界面张力难以在实验中准确测量,杨氏方程的验证一直存在着争议。
  
  针对以上挑战,研究人员从微观上深入剖析了界面张力的物理意义并对其进行分解,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定量描述固液气三相接触线处的毛细力,进一步明确了该毛细力与界面张力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建立了描述液滴接触线处毛细力平衡的理论模型,并给出了杨氏方程的力学解释。该理论得到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的验证。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小接触角的情况下,固液和液气界面在接触线处存在重迭,固体表面的液体有序层状结构对毛细力具有重要影响。
  
  该研究不仅为深刻理解界面润湿的诸多现象提供了新的认知,而且在微纳流控芯片设计、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等应用领域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KPHZ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致力于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中心成立专家委员会,为引入的资源服务平台把关,中心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为关注重点,先进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KPHZ整合优质资源,提供专业的国际技术转移服务,通过技术授权、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等模式,实现“孵化成果、孵化企业”,促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上一条: 覆盖我国全域的“土壤大数据库”建成
下一条: 交通管制 | 9月1日起,北京部分道路交通管制!具体路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