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KPHZ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搭建促进国际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2020-09-05
基因组编辑是指在特定基因中插入、删除或更换DNA(脱氧核糖核酸)片段。理论上,基因组编辑可改变特定的遗传性状,因而不仅能修改胚胎基因、消除遗传病,也能改进生理特征,但是这种“设计婴儿”涉及伦理和多种技术问题,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不应轻易跨越的“红线”。
2020-09-04
据了解,南京市首批新产业应用场景从产业类别上看涵盖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工智能、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8大产业和数字化治理等领域。“这是一套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沈剑荣表示,“希望各类市场主体能够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南京应用场景建设。希望所有的项目可复制,可推广。”
2020-09-04
《若干政策》涉及的高能级企业指世界500强、美国500强、中国500强,或经认定的重点企业,且投资主体工商、税收和统计关系落户成都高新区;而招商大使指由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评选聘任、在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和人脉资源的头部企业、股权投资机构、知名智库、行业协会等高层和资深人士,不含项目投资方及国家机关、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等的工作人员。
2020-09-02
1992年以来,赵昌平等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现象并找到相关材料,利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历时二十余年探索,实现了从材料发现、机制揭示、理论创立、技术突破到生产应用,在国际上首创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攻克了杂交小麦的世界科学难题。专家鉴定认为:中国二系杂交小麦体系的创立,是我国农业科技中继杂交水稻之后又一重大原创性成果,居国际领先地位。
2020-09-02
据介绍,类脑计算指用硬件及软件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与运行机制,构造一种全新的人工智能系统。这是一种颠覆传统计算架构的新型计算模式,被视为解决人工智能等领域计算难题的重要路径之一。类脑计算机工作原理类似于生物的神经元行为,信号来时启动,没有信号就不运行,相较于传统计算机能降低能耗、提升效率。
2020-09-02
俄罗斯国立核研究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工程实验室研究人员,首次在基于多孔硅的光子结构中提升了半导体量子点的光致发光强度和自发发射率。这一成果代表了一种通过改变多孔基质中磷光体的局部电磁环境,来控制自发光的新方法,为生物传感、光电子学、密码学和量子计算的应用开拓了新的前景。
2020-09-02
近日,一个来自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关键的光子组件,实现了半导体量子阱的子带间跃迁与金属腔的光子模式超强耦合,有望用可饱和吸收体(SA)来制造廉价的、可引发短太赫兹脉冲的量子级联激光器(QCL)。这将成为太赫兹应用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相关成果发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讯》上。
2020-09-01
2020年8月26日,中俄科技创新年开幕式以双方组委会主席北京、莫斯科两地视频连线方式举行。经协商,中俄双方将在中俄科技创新年框架下共同实施千余项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合作活动,涉及基础科学、航空航天、能源、生命与健康、新材料等领域,旨在充分挖掘两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合作潜力,培育实施战略性旗舰项目,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合作平台……
2020-09-01
作为本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人工智能如何能让津城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近日,市工信局发布首批十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典型案例,涵盖车联网、智慧医疗、智能金融、智慧教育、智能家居、智能安防等多个领域,应用成熟度较高,示范效果明显,均已建成并有效运行,让市民切实感受到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天津智港”更加智慧、便捷、高效、安全。
2020-09-01
8月29日至30日,主题为“智周万物”的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大会在江苏南京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举办。大会邀请全球知名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参与分享讨论,设有1场大会论坛、4场同期活动、7场特邀报告和6场前沿方向专题论坛,并设置线上演讲与直播通道,吸引全网近千万人次在线观看。
2020-08-31
本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席卷全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涵大大拓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层出不穷,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技术领域已突破传统信息技术领域范畴;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在数据—信息—知识框架下的深度发展,对学科的融合及以机器智能为主体的知识自动化提出了新的需求。
2020-08-31
近日,记者在江苏省常州市档案馆新馆建设工地看到,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发的工程项目管理BIM云平台已正式“上岗”。这是常州市提升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试点项目,打破了过去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为实现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注入了“新智力”。
2020-08-31
这一产业联盟目前设立了数字人、物流产业、数字化转型、无人机、智慧园区、光科技、全媒体应用和XR这8个工作委员会,以及8个工作部门和1个AI研究中心。联盟将整合中关村企业资源,聚焦重点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制造、健康医疗、生活服务、城市治理等场景的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和资源的积累与转化。
2020-08-31
最新“硬核”科技成果展示,线上线下全场景融合联动,互动多元的科技新体验……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9月上旬将在北京举办,“科技办会”成为本届服贸会一大看点。服贸会在为最新前沿技术成果“百花齐放”提供展示应用平台的同时,也为自身增添更多“科技范儿”。对观众来说,一场“技术新、模式新、体验新”的科技盛宴即将开席。
2020-08-31
截至8月29日,2020年北京云上科技周直接参观人数达40万人次。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等主要媒体都在重要时段和重要版面进行了持续报道,新媒体和网络媒体同步开展了线上互动。据不完全统计,涉及2020年北京科技周报道达3000余篇,新媒体报道总点击量超过1000万人次。
2020-08-31
据介绍,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的北科建怀柔国际科创中心,是北科建施行“回归京津冀”战略后于北京承接的首个项目。北科建集团相关负责人称,第一是要积极参与“三城一区”建设,尤其是科学城建设,要形成一个配套完善、职住平衡的综合服务区;第二是要做怀柔北区金融产业的承接区;第三是要最终形成南区的融合性产业城,成为怀柔老城区、科学城与影视基地等的衔接地。
2020-08-30
昨天,《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高精尖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即“人才十条”正式对外发布,每年将设立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人才发展。未来,经开区将人才分为亦城顶尖人才、亦城杰出人才、亦城领军人才、亦城优秀人才四大类,围绕“奖、扶、培、服、住、医、教、户、行、誉”人才创新创业十大要素,打造全方位人才政策体系。
2020-08-29
8月27日上午,北京市政府与福建省政府联合召开京闽(三明)科技合作视频会,北京与福州两地分别设会场。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福建省副省长林宝金,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许强,福建省政府副秘书长赖碧涛,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陈秋立,三明市市长余红胜出席会议。
2020-08-28
打造国内领先的生态环境智慧管控平台,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实验室,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智能化管控,打造智慧环保“深圳样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率先研究制定产品低碳标准体系,试点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以颠覆性原创技术为核心,引领深圳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
2020-08-28
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要求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调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2020-08-28
基地将汇聚产业链各环节优势企业和机构力量,提供产品开发、产业孵化、国际合作、行业交流、应用体验等一体化服务,助力北京市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核心要素集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时空信息保障,推动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园。
2020-08-27
钴酸锂(LiCoO2)是最早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由于其具有很高的材料密度和电极压实密度,使用钴酸锂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的体积能量密度,因此钴酸锂是消费电子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广泛的正极材料。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对锂离子电池续航时间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电池体积能量密度。
2020-08-27
琼脂多糖是存在于红藻的结构复杂高分子碳水化合物,由1,3链接β-D-半乳糖与1,4链接3,6-内醚-α-L-半乳糖残基交替组成,其在糖苷水解酶作用下形成琼寡糖,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炎、抗肿瘤、吸湿和美白等生理功能,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应用价值。目前,报道的多数琼胶酶活性低,特异性和热稳性差,无法应用于琼寡糖绿色生产工艺。
2020-08-27
扫描磁性系统30多年前就已经被制造出来,主要用来发现各种材料和结构中的缺陷,也用于在生物医学中测量生物体的弱磁场。该系统中的磁场敏感度和空间磁分辨率是由磁性传感器决定的。扫描磁性系统中通常使用霍尔传感器或超导量子干涉仪。近几年出现了新型高敏感巨磁阻抗(GMI)传感器。
2020-08-27
英国《自然》杂志26日发表了一项机器人最新成果:使机器人移动的重要部件——致动器研究出现突破,科学家由此创造了“专为行走而生”、数量超过100万个的微型四脚机器人大军。这一成果得益于这类与现有硅电子器件兼容的新型致动器的发展,这也是迄今已知首批尺寸小于0.1毫米的机器人。